善用社会“大资源”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做好“大思政”课程建设要在内容构建上下足功夫,充分发挥山川、河流、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的教育功能,善用大课堂、大资源、大平台和大师资打造“活”教育和“活”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守信仰、勇于担当,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充分挖掘本土思政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把思政课堂“搬”出校园、“搬”进社会,延伸思政课堂“半径”,加强学科课程融合,发挥思政课程育人功能,善用“大思政”讲透道理、厚植情怀,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将思政课堂“搬”进主题公园

    让思政课“红”起来

    包头稀土高新区劳模公园是全国首个劳模主题雕塑公园,园内有展现吴运铎等6名全国劳动模范工作场景的浮雕墙,有记载55名包头工匠先进事迹的宣传栏,还有王进喜、焦裕禄等22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干部楷模的人物雕塑。学校依托劳模公园资源,成立了教师宣讲团,精心设计宣讲方案,带领学生了解劳模事迹,与内蒙古劳模代表、包头市劳模代表对话交流,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大的道理;深刻地领悟“一切平凡人都能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一个国家需要冲锋在前、建功立业的英雄,也需要默默付出、恪尽职守的普通劳动者”;坚定了无论在任何劳动岗位上,都要以劳模为楷模,具有勇当先锋的气魄、顽强拼搏的作风、服务人民的情怀,引领学生深悟劳模精神,强化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

    将思政课堂“搬”进博物馆

    让思政课“活”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的共同记忆,折射出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追求。博物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头博物馆、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包头稀土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内的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史实、一件件文物、一副副模型记录了包头的历史文化和沧桑巨变,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水利、商贸等多个角度探寻包头从“水旱码头”到“草原钢城”,再到“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绿色硅都”的发展变迁,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深刻理解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格。学校将思政课“搬”进博物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将思政课堂“搬”进企业与社区

    让思政课“实”起来

    学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与社区,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与核心产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感受到自主创新带来的科技力量,以及在攻坚克难过程中体现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以奋斗姿态追逐梦想,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宣传、扶贫帮困、法律援助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围绕社区发展、民生问题、文化传承等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收集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多途径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

    让思政课“强”起来

    学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与高校联动、“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实现政治过硬、业务过关、思想敏锐。思政课教师团队适时、适度、充分地开发本地的自然历史、人文社会、传统习俗等资源,统筹规划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精心编排,让其更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跨学科、跨学段的思政课程,让思政课程多元化、立体化、丰富化。多学科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充分挖掘包头乡土文化资源,形成多元学科有机融合的良好局面。开放的课堂、创新的方式,让学生听起来“解渴”、学起来“共鸣”、品起来“回味”,提升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学校善用社会“大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将思政课程的效果做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明确前行方向,收获精神成长,贡献青春力量。

    (刘仕东 黄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