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逐梦 砥砺前行 惟实励新 乘势而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院校,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单位,国家教育部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育院校,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基地。

    2024年是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建校40周年,于一所高校而言,40年,意味着风华正茂,芳华正好。40年栉风沐雨,40年弦歌不辍,40年步履不停,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正迸发生机,奔涌活力,阔步前行。太行西麓,桃河之畔,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中铸刻坐标?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奋力写好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这篇大文章。

    不忘初心:行而不辍,40载砥砺奋进

    纵观学院40年办学历程,荣光、磨砺、梦想交织延展,昨日、今朝与未来交相融汇。饮水思源,不忘来路。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办学之初便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城市建设紧密衔接。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阳泉市煤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人才供求矛盾却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痛点。为解决这一“发展烦恼”,破除人才桎梏,1984年10月15日,经上级批准,在阳泉市城区河边街77号的一个小院中,“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成立。至此,学院肩负起育人使命,也为阳泉的高等教育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40年来,学院历经4次更名,2次办学层次变动,3易校址,完成了多次跨越式发展。1985年,因学校河边街校舍有限,借北岭小学进行办学;1986年,经山西省政府部门批准成立阳泉煤炭专科学校,长岭新建校址基建第一期工程初步竣工,同年10月,全校师生完成搬迁任务;1987年至1997年,学院全体师生“先治坡后治窝”,勇做“拓荒者”;1997年,学院提出以改革为动力的“追赶战略”,在山西高校率先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99年,借船出海、借力出海,学院实现了由求生存到求发展、由封闭式办学到开放式办学、由单一专科教育到专科和本科教育共同发展的转变;2001年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办学,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开始本科教育,逐步形成以煤炭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院校;经过十多年的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建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完成了办学史上的又一次完美蝶变。2022年,中国共产党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明确了总体工作布局,2023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院迎来新发展机遇,掀开新历史篇章,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提质升级,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秉承“崇德尚能 行知合一”的校训,以“太行精神”培根铸魂,以“工匠精神”启智润心,形成了“涅石传承 匠心筑梦”的办学特色,坚持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接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突出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的核心定位;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关键、以质量监控为保证、以条件保障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办学思路,构建“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16个教学业务部门、36个本科专业,拥有1.4万余名学子,本科办学指标明显提升,办学实力全面增强。

    固本立身:立德树人,以太行精神培根铸魂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把稳思想之舵。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持续加强理论武装,以党建促发展、强管理、炼队伍,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思想建设,立足阳泉红色文化沃土,深入挖掘阳泉“中共创建第一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传承太行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依托百团大战纪念馆,创建太行精神培育基地,机械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以太行精神、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教书育人良好氛围,持续深化德育“2+X”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特色的“大思政”格局。2017年,学院开始探索德育“2+X”综合改革,其中“2”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德育答辩”,“X”为若干项德育实践项目。“2+X”相互融合,构建起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新模式。其中“德育答辩”是坚持了十多年的特色德育品牌,成为学院育人特色、德育品牌以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的创新手段。学院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其作为重点课程,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点支持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建设,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用好社会大课堂,构建富有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特色的实践育人矩阵。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让思政课“活”起来,推进实践教学铸魂育人,广泛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返家乡”社会实践,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充分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在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经济与管理系“电商助农·青春起航”乡村振兴团获评“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此外,学院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立足校园师生和周边社区居民需要,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关爱困难青年、生态环保、普法宣传等小而实、小而美的常态化服务项目,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系统化、品牌化、制度化发展,增强青年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院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对高校立德树人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统筹规划,有组织地推进品牌创建科学布局,有步骤地推进品牌创建步步深入,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学院管理育人协同中心是山西省教育部门认定的8所高校协同育人中心之一;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立足阳泉红色文化沃土,建立了19个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培育栋梁:五元联动,以工匠精神铸就人才高地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组建了“两部两中心”的教学运行与保障机制,构建了“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坚持OBE教育理念,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努力为工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凝练优势学科,突出“工学”特色。2024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申报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和智能采矿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成功获批,这生动反映了学院以新工科建设引领学科体系建设,以学科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理念。建校之初,学院学科仅设置了采煤工程与矿业机械两个专业,以此为起点,学院始终坚守工科特质,突出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核心定位,逐步形成“1+N+1”的学科体系架构,构建了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动态平衡、持续发展的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目前,学院共有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7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势专业。

    培育创新基因,激活创新动能。“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联合中关村智酷公司成立山工智泉创新学院。创新学院依托大学生创新中心和“中关智库”两大载体,以Idea、Incubation、Accelerator、Business、Company(IIABC)为理念,着力构建“创新教育—创新实践—创新孵化”为一体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学院重点打造了10个创新实践平台,组建了20余个博士工作室,10余个特长教师工作室,陶艺工坊、机器人技术创新工坊、机械工程实践工坊、增材制造创新工坊、机电产品设计与仿真工坊等凸显了“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特点。目前,创新学院已培育创新项目300余项,获国家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60余项,培育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00余项。

    稳实习促就业,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近年来,学院加大力度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政校企”朋友圈不断扩大,这也为学院探索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坚实后盾。学院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对接行业特点,与中煤矿建集团共建“订单班”,与中国宝武集团、浪潮集团、天津港保税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中科罗伯特(北京)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具体项目为牵引,聚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员工培训、学历提升等方面,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习+就业”育人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与企业间的“双向奔赴”。

    薪火承续,汇聚成阳。40年来,学院坚持以“工匠精神”培育“人才森林”,聚沙成塔,累计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各类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