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型校地合作育人模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立足边境办学,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扎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以乡村为主要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新型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凭祥市打通校地共建共促共赢通道,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驻点规划师”团队赴凭祥市各镇、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治村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专长,下沉一线、驻村服务,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地位,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新动能,有力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走深走实,共同描绘边境乡村振兴壮美新画卷。
“陪伴式”驻点规划
绘制边境建设“新蓝图”
驻点规划师团队运用团队学习、经验分享、集体研讨、实践行动的方式,以“陪伴式”理念服务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深入屯内,实地了解情况,实地勘察、测量、拍照,与群众面对面交谈,结合村情实际,挖掘村庄特色和潜力,拓宽乡村发展思路,确保规划效果符合村情、顾及民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家乡建设,探索村民共建共管共享和美乡村的长效机制。以设计成果展示交流会的方式,实现群众意见征集、镇党委审核把关、规划师完善设计的设计闭环,确保形成能用、好用、管用的村庄规划效果。2023年以来,凭祥市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民族特色村寨1个、乡村振兴改革试点村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2个。
因地制宜有特色
打造边境乡村“新样板”
驻点规划师团队结合各村屯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需要等实际,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如,在壮族村民聚集的夏石社区咘井屯,驻点规划师以屯内优质山水林田湖资源为依托,以村屯院落特点和民族特色为重点,设计了1条观山滨水廊道、1条亲水风景带和3个壮族元素风格文化小广场,每户村民都有一个居民楼、一间小厨房和一个小庭院,不仅极具壮乡民居特色,而且蕴含着浓浓的乡愁记忆,展现出和谐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新风貌,为凭祥加快建成国际知名的山水边关风情旅游胜地注入新动能。2024年4月,学校被列入广西“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试点校。
“四个共同”融合创建
凝聚边境团结“新合力”
驻点规划师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凭祥市卡凤村、板旺村、柳班村、隘口村等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广泛收集民族团结进步、红色革命、守边固边、爱国拥军等故事,共同打造了友谊关、法卡山、班夫人文化公园等“四个共同”宣教点。学校还在凭祥市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助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培育形成“凭祥石榴红”品牌集群,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同时,校地共建也扩大了宣教点的宣传范围和影响力,吸引了青少年学生、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游览、实地研学体验,共接待区内外干部群众300多批次5万余人。2023年,凭祥市“四个共同”宣教点建设成功经验在自治区民宗委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校地融合”有力探索
搭建边境人才“新平台”
学校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元体系,以“创新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荣”为校地合作原则,以合作成果反哺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深度融合社会动态与市场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进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积极探索并实施“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生态系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学校引领大学生积极推动乡村振兴,鼓励他们跨学科融合知识,以创新视角绘制乡村发展的宏伟蓝图,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活力与智力支持,携手共创乡村繁荣新篇章。
(黄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