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育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9-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作出重大部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要深化思想认识,找准着力重点,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教育理念创新明思路。教育理念革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需要准确把握我国教育所处的时代方位,明确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以新的思路理念引领推动实践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立足基本国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需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汇聚一切有利资源要素,跑出教育改革加速度,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公平、优质贯穿教育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围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享,持续提升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聚焦育人方式创新固根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把改革育人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完善立德树人机制,落实教育根本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创新讲好思政课,从教学设计、课程协同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新讲活,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探索“五育”之间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彼此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加快补齐体育美育、身心健康和劳动教育等短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着力培养能够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引领广大教师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聚焦办学模式创新提质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探索形式灵活、方式多样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创特色、树品牌、提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积极探索一体化办学,通过名校引领推行联校办学、集团化办学和联片办学等模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生态结构,强化校地联动,深化产教协同,整体提升教育发展内涵和品质。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公办民办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多样化办学格局。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做好分类管理,建立分类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学校聚焦特色优势,找准办学定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聚焦管理体制创新增活力。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成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着力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着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建立分类多样、科学有效的新型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深入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强国际教育科研合作,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聚焦保障机制创新强支撑。教育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社会公平、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只有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才能形成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教育投入保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政治责任,加快形成法治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做到政策优先考虑、资金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安排、措施优先落实。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拓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思路,科学调配优质教师资源,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与数智融合,打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治理,缩小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速增效。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