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良师”如何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尤其是教师弘道追求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两个结合”的内涵要义和价值意蕴,为培养“大国良师”提供了重要遵循。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是人民教师的道德使命。人民教师弘道,就是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为人民教师,首先应该“胸怀天下”,即应该超越狭隘的自我,心系人民、民族和国家,彰显强烈的家国情怀。其次,应该“以文化人”,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精神培养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色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职责。

  在赓续中华文脉的“道路”上涵养初心使命

  崇道是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中国教师“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源远流长,“胸怀天下”“教化天下”等则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初心使命。作为世界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礼记·学记》就对为学之道、尊师重道作了深刻论述。

  教师遵循为师之道,一是要在博学躬行中“明道”。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教师要明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既要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切的人文关怀,又要明求真之道、求善之道、求美之道,坚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

  二是要在修身立德中“信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些经典语句突出强调了教师修身立德的精神品质。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人民教师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既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真正落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是要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道”。广大教师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在培养一流人才的“理路”上涵养家国情怀

  培养一流人才,教师不仅需要言传身教,夯实其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更应引导其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在不同领域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一方面,教师要阐释“小我”与“大我”的应然之理。一流人才培养既要与“小我”的个人理想相结合,又要与“大我”的共同理想相统一。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与国家的发展大势,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人生坐标,不断提升“顶天立地”的学问素养,树立“为国立谋”的家国情怀。

  另一方面,教师要聚焦“创新”与“发展”的实然之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提供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新时代广大教师只有着眼于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以精湛的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才能把做人、做事、做学问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深化交流互鉴的“正路”上涵养视野格局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崇尚精神追求的宽广胸怀和崇高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襟和全球视野,蕴含着大国良师追求卓越发展、凝聚全球共识的中国智慧和世界担当。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一是要走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正路。教师要秉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格局思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兼收并蓄,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进国际教育合作、助推中外人文交流,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思想自觉,切实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二是要走稳“民心相通、美美与共”的“丝路”。广大教师要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契机,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推进教育领域从“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开拓到“线上”丝绸之路,实现合作伙伴在课程、师资、教育信息、教育技术和教育设施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优势互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不断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新“丝路”。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