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近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多项工作中作出突破。十几年来,学校共培养医护、学前教育、艺术及旅游等30余个专业近10万名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投身于地方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为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领航筑梦 开拓人才培养新格局

  9月2日,开学伊始,一场场活泼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或影视赏析,或实践教学,或领航读书,这样的文化活动几乎每月都开展数场。在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医学院,每个月开展的党建活动,既是学校医学院“十个一”工作机制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不断加强党建引领的一个缩影。

  为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校以省级党建示范校创建为抓手,全面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提升工程,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标杆院系”与“样板支部”扩面提质,省级三星级、四星级党支部建成率稳中有升。

  “123”系统工作法是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一项创新。“1”是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2”是选优配强基层党建负责人,强化党建引领;“3”是在提升组织力建设上练就“三个功夫”,即理论学习上的“苦功夫”、活动组织上的“实功夫”,发挥作用上的“硬功夫”。

  完善体制机制,建好“‘五育’骨干队伍”,凝练“领航筑梦”文化,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效落实。落实“红色领航计划”书记领航项目,实施“头雁”培养工程,深化“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推进“一院一品”党建品牌建设,各党总支、党支部结合实际,挖掘亮点,凝练特色,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党建工作品牌。学校还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知联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发展合力,共同助力学校发展。

  学校深化政治监督,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和常态化。完善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一岗双责”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内部审计,健全“纪巡审”联动机制,推动巡视和审计问题整改,源头防控风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整治突出问题和防范清理风险隐患,聚焦“六破六立”,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着力优化作风,提升工作效能。

  学校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守牢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层级责任,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省“双高”校),攻坚“两大任务”(办学指标达标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核心指标突破),坚持“三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近两年,学校在联办本科专业、省外招生、开放办学、申办大赛、国际交流等方面多点突破、精彩纷呈,向着建设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迈出坚实步伐。

  “三教”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上台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上台阶,学校编制了《关于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意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三教”改革实施方案》,以创建省级“三教”改革示范校为抓手,积极推进“三教”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协同推进现代职教体系重点任务、国家教育部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等项目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用活安徽省周转池编制计划,用好滁州市及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创设人才发展平台及优良人才环境。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优化教师发展考核评价,促进教师更好发展。实施“金师”培育计划,加大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产业教授、客座教授、企业导师等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培办法,实施基层教学组织提升工程,优化青年教师导师制,严格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要求,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用得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安徽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20人,省级教坛新秀23人;省级教学团队15个,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匠”、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省“金牌职工”称号教师纷纷涌现。近三年,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组织奖。“尚德启智、敬业爱生”的教风正在润物无声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

  学校实施“金专”“金课”“金教材”培育计划,深入实施“六百工程”“课堂革命”等,省级思政精品课程、省级规划教材、省级在线精品课程、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新型教材等项目建设不断扩容提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加入省级高水平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医康复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省级以上示范金课、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3门,获评省级“六百工程”2项,“凤画艺术”课程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新型教材10部。学校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平台+模块”课程矩阵,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建设了“素质知识能力”一体的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改革,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课程体系,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相融通。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总基调,将技能大赛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将大赛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大赛“树旗、导航、定标、催化”作用,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开展“1+X”证书认证工作,将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开展模块化教学,修订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学校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大赛“校—省—国家”三级赛事衔接机制,以专业核心岗位技能为基础,以技能大赛为引导,通过“以赛引考、以考强赛、以赛强技、以技胜岗”的技能竞赛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全员参与、人人融赛、人人可赛、人人胜赛、随机抽赛”的“校—省—国家”三级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竞赛体系。以“勤学明理、慎思笃行”的学风激励学生成长。毕业于学校2013级会计专业的吕文婷,创办企业并成长为高级管理人才,她表示,在校期间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技能竞赛教学模式改革让自己获益匪浅。

  近两年,学生技能大赛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国际总决赛三等奖1项,国赛奖项7项,省赛奖项180余项。体育竞赛获国家奖项40项,省级奖项50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38项。获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一等奖17项,二等奖27项。涌现出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徐心怡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

  多元路径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2024年暑假,学校的“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再次深入“结对”单位,一群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学生为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安徽省旌德县等地的社区、学校送去了助力乡村振兴及文化助民的服务,活动内容覆盖党史学习、乡村振兴、惠民义诊、社区支教等多个方面,这是学校拓展“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实践之一。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先生”、拓展“大格局”,为进一步培根铸魂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制定了主要领导抓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深化“课堂—网络—实践”教学改革,组织“青年大学习”“青马工程”培训班,构建“校内+校外”思政平台,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学校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紧抓在校和假期两条时间线,通过校园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多矩阵打造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四个“聚焦”,赋能实践育人,全力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

  一是聚焦社会实践,积极组织暑期“三下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关注乡情民意,结合专业特色,在与原有的10余家实践教学基地结对的基础上,又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安徽省旌德县等地结对共建,构建“校政企”同参与、同协作的三线模式,讲好扎根中国大地的社会实践“大思政课”。

  二是聚焦志愿服务,构建“1+5+N”志愿服务体系,即1个“半根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5支二级学院志愿者服务队,N支班级、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年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4000余人次,组织活动近千场。

  三是聚焦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纳入实践育人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融入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各级竞赛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择业观、就业观、劳动观,以奋斗者姿态主动到基层一线砥砺青春、成就人生。

  四是聚焦文化建设,将各类实践活动与美育相结合,开展内涵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用校园文化塑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产学研协同 提供高品质社会服务

  如何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挑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