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人才基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9-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并进一步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坚实的人才支撑。

  为什么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坚实的人才支撑?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包括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人才队伍的快速壮大、人才效能的持续增强以及人才比较优势的稳步增强。在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有待深化,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最活跃、最关键的核心要素。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构建,依靠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去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进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研发的动力和源泉。人才是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发挥人才集聚作用,有助于营造创新环境,进而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人才也是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过程中,需要人才去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因此,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将人才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什么样的坚实人才支撑?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高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技能精湛、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德才兼备的教育人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

  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战略科学家要具备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的担纲领衔者。

  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卓越能力和影响力的人才和集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中坚骨干,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着挑大梁、带队伍的重要作用。他们在相关科技领域特别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能够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和突破,拥有显著的科研成果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且对以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科技人才是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教育等工作,并展现出一定成就和潜力的科技工作者,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他们的培养和发展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卓越工程师是在工程实践中展现出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领导力和伦理道德,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显著成就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国工匠是指有一线生产现场工作经历,长期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具有突出技术技能素质等基本条件的人才,在技艺传承和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战略人才力量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内具有高级专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卓越操作能力的人才。他们作为战略人才力量,在支撑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要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教育贡献。

  国家层面,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高校层面,如何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是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如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对于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与企业、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二是要因地制宜开展人才培养。对于超常布局的急需学科专业,一方面需要积极配合研究具体落实的路径,另一方面也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各司其职,切实提高急需专业的学生培养水平和质量。三是做好跟踪评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培养的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好坏的根本标准,需要做好后期的跟踪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四是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在政策资源配置上予以长期支持,让青年人才安心育人、安心科研。鼓励青年人才参与高水平科研,开展有组织科研。同时,也鼓励青年人才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无人区”。五是加大高校引才力度。坚持人才自主培养的同时,还要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用的顶尖人才,汇聚全球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

  (汪寿阳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胡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产业学院院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