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新”理念 培育时代新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师附中”)建校于1902年,自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建造三江师范学堂并设附属中学堂以来,曾十易校名、七迁校址,1984年定为现名,至今已有122年的历史。多年来,学校始终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为先导,秉承“诚·朴·雄·伟”的校风,形成了“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的办学特色。
2020年,《关于遴选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的通知》发布,并公布了相关示范区和示范校名单。南师附中作为江苏省3所示范校之一,开始了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有益探索。3年多来,南师附中严格遵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秉承“锐意实验”传统,以学生“全面而卓越”发展为目标,以“融通生长”为样态,以“课标引领、课程统整、教材落实、项目推动、分组实施、多元整合、体系建构、积极尝试、理性分析、机制创新、多校联动、辐射引领”为策略,围绕“课程体系、课程组织、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校本教研、教师团队”六个方面,构筑顶层设计蓝图,积极推动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顺利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德育之“新” 创新思政教育,赋能“三全育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南师附中践行“双新”理念的价值遵循。近年来,南师附中将学校传承已久的“青春文化”与综合思政课程相结合,努力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活动思政、文化思政、协同思政”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格局。
学校先后开展了南师附中综合思政教育班会案例评选与展示活动,开设了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打造了独具匠心的音乐思政课,引导学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用青春告白新时代、奋进新时代。2023年,学校创新开展“诚意·正心”南师附中2023届学生成人仪式专场活动,800多名高三学生在师长和父母的祝福下,感受“十八而志,大任始承”的担当,该活动被作为南京市“四仪”教育示范观摩活动进行推广。
劳动教育是南师附中综合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容与时俱进,瞄准突破点,有特色、有层次,在“家庭为基础、学校做主导、社会予支持”的三方协同下,充分发扬和拓展“菜根”文化的劳动教育属性,培养具有良好劳动技能与品质的新时代青年人。“劳动是美丽的——美学视野下的深度劳动”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走进社区、社会,做到知行合一;常年组织开展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前往高校或研究所开展职业体验、寻访成功人士或学长校友等各类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职业体验;举行劳动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天台书吧、食堂帮厨、校园安全保障等多个教职工岗位进行劳动锻炼,为全校师生服务;在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深入田间开展学农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艰辛。2022年,学校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单位”。
“青春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在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秋季运动会,让运动彰显“青春力量”;组织学生分四条线路研学九州腹地河南、十三朝古都西安、江城武汉、文化名邦皖南,用脚步践行“青春有为”;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戏剧节,持续唤醒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青春”铺就丰厚底色。
近3年来,南师附中先后获得“首批江苏省思政育人特色学校”(2021年)、“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2023年)、“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2023年)、“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23年)等荣誉称号。
课程之“新” 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多维融通
“双新”之新,首先是映射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推陈出新。南师附中尝试以重构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一方面打破学科边界,进行深度的课程整合重组,大力实施“全科阅读”课程;另一方面打通学段边界,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国科大菁英班”,实施“紫金计划”“英才计划”。
早在2010年,南师附中就着手创设全科阅读课程,涉及高中阶段各个学科。2015年,学校专设实验班,通过各学科教师协同上课,以科技发展成果、社会热点问题等为学习素材,由对问题的探究引发师生的深度阅读,共同建构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同时,学校注重与之配套的硬件环境建设,如“全E生态阅读馆”和“全科阅读多功能教室”,营造与传统教室完全不同的阅读环境。
成为“双新”示范校后,南师附中成立“全学科阅读教研组”,聘请专家担任学术指导,统筹安排全校的阅读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融合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构建认知内容与方法,并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目前学校的全学科阅读课程由基础体系和进阶体系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体系由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类(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类(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类(信息技术、心理、体育、艺术等)六大类组成。学生的阅读必须每一大类都涉及,对于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类,每一类至少需要涉猎一门学科。进阶体系主要是学科融合类阅读课程,包括大文科课程、大理科课程、文理交融课程三大板块。学科融合类阅读课程大多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为主题开展阅读探究。根据选择的主题,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阅读资料的查找、分析、推理,寻找解释和解决的方案。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逐步递进的阅读课程模块,创建50多个层次递进、线上线下协同的阅读课程群。
在实现学科间横向融通的同时,南师附中积极探索“科教融合”纵向模式,构建起连接高校导师及科研实验室的直通平台,通过携手高校共建基地(科普基地、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菁英人才共育基地等),共定培养方案、共建导师团队、共建资源平台,实现一体化贯通培养。依托“项目研究”,学生在专家及学校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全过程科学和学术研究。学生通过参观科研高校、研读学术著作、探索科研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提升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在此基础上,南师附中创建学科特色基地,探索学科特长生培养方式与实施路径;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课程,从高处融通学习内容,以兴趣培养志趣,引导学生科学选择专业、规划人生。近年来,学校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还成为北京大学数学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中学衔接培养基地等。
南师附中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积极支持下组建“国科大菁英班”,通过必修课程改革、大学课程融入、学习和评价方式转变等途径,开展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模式。“国科大菁英班”初建于2014年,目前已发展至6个班级,为国内外知名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
教学之“新” 挖掘教材张力,关注高阶思维
“双新”之“新”,直观地体现在教学改革上。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二次研发。深度挖掘教材张力,凸显学科教学思想,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自主培养路径。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通读、细研部编教材,结合新课标,进行新教材研究,汇编校本特色的《南师附中课程规划手册》,开发校本课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申报、评估、选课、实施、评价等进行全程管理。在教材的二度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开展跨年级、跨学科教研、备课活动,让教材内容在学生面前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知识构建,还有可视化的思维碰撞、多元化的情感迸发。
新课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南师附中持续推进“简单问题深度思考”的“大任务、大项目、大主题”教学,开启“课堂深耕”行动,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思维启发和深度学习。
“课堂深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以素养化的融合教学、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导向的大项目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思维的质性(批判性、创造性)、量性(问题牵引式PBL教学、问题群和任务群)注入课堂,让思维成为课堂的“基因”。注重系统性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实施“三一”学习法(即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题;一个概念可以有多个表达,一个表达可以认识多个概念,一个概念可以衍生出多个概念;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可以联系多个词语,一个词语可以衍生出多个词语……),引导学生主动合作、遍历探究、实践反思,成为主动学习者,从而实现由“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这样的思维课堂,不仅是学生思维绽放、思想飞扬的舞台,更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互相启发的平台。
评价之“新” 探索校本综评,提升核心素养
“双新”的落地生根,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及时跟进,形成“闭环”,方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升。2017年,南师附中开始探索校本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该评价体系以各类评价指标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要求和南师附中教育教学文化特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及时有效地记录了学生在校3年自由生长、卓越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江苏省综合素质评价首批改革试点学校,南师附中先行先试,从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匹配度考虑,设置了思想品德与核心素养、学习水平与课程修习、审美素养与艺术特长、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及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5个一级指标;涵盖爱党爱国、艺术表现、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19项凸显学校文化特色和育人目标的二级指标;外加紫金计划、梦想基金、全科阅读、31公里步行者行动等70余项三级指标,更好地注重了学生评价中质与量的互通、过程与结果的互融、共性与个性的互补;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记录基于大数据平台,让评价更具科学性、丰富性、发展性、前瞻性和可参考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