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下回分解
1
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购得一台收音机。
每天午饭时,爸爸总将收音机置于饭桌一旁听一段评书。入迷时,菜都忘夹了,仿佛那就是一道美味的下饭菜。久之,我也跟着听出一点儿名堂,知道说书人叫单田芳,也知道他讲的是一部古典章回小说《七杰小五义》。书中我最喜欢一个叫“徐良”的好汉,可最让人心烦的是,每到精彩处,说书人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下回分解”,真让人揪心。
有时,我和姐姐就在饭桌上,天马行空地瞎猜一通。第二天,再对着收音机看谁的猜测更靠谱。可是,一波猜想刚被证明或否定,新一波猜想又在“且听下回分解”中开始了。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后来,作家余华在回忆自己最初的阅读时说:“在我的记忆里,我大概看过十多本没头没尾的书,不知道故事怎么结束让我很痛苦。当时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告诉我结尾是什么……我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就开始编结尾,一个一个编完之后,觉得不好就重新编,基本上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我如逢故人,觉得自己幸运多了——他是完全不知道“后事如何”,而我只是晚一点儿知道“后事如何”。
余华又说:“现在回忆起来,当我还没有成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训练自己的想象力,这对我以后成为一个作家有很大的帮助。”我有点儿羡慕余华了,他“绝境逢生”,自觉地在文字的断崖处,练就一身攀爬、飞升的文学想象力。于是,我突然醒悟——阅读不能顺流而下,要像作家曹文轩说的那样:“读书应该有停顿——突然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
2
张秋生《小巴掌童话》里有篇极短的童话《刺猬和老虎》,读给学生听,一分钟都不到。我改用“读一读,停一停,猜一猜”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停顿”产生的魅力。
“刺猬和老虎在一起。老虎看了刺猬一眼,叹了一口气。”老虎为什么叹气呢?学生说一定是它想吃刺猬,却又没法吃刺猬。
老虎说:“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真精彩。里面的刺猬聪明极了……”老虎怎么突然说到电影里的聪明刺猬呢?他会打什么主意?猜测难度加大了。不过,还是有学生猜到这一定跟刺猬的刺有关。
“他把自己一身的刺都拔了下来,当作标枪掷了出去。”老虎这么说有什么意图呢?当然是想让刺猬拔掉身上的刺。那刺猬又会怎样呢?学生大多猜测——刺猬听了很高兴,昏头昏脑地上了老虎的当。这个猜测是合理的。这个血淋淋的教训可以警示读者,不要听信别人的谗言,也不要逞能做“聪明人”。可这么一来,不就是寓言《狐狸和乌鸦》的翻版吗?作家张秋生笔下的刺猬是怎样应对的呢?
刺猬说:“我昨天也看了一场电影,里面有只老虎很勇敢,他把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拔了下来,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
你看,这只刺猬机智吧!它不点破老虎的坏心思,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跟老虎斗智呢!这样听故事或者阅读故事,停顿,猜想,也成了其中的乐趣。停顿之后,如果读者的猜测与作者的讲述同向,则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方向迥异,其情节设计的优劣高低,便一目了然,作者的匠心独运、不同凡响之处,可最大限度地化作读者的深深感动与强烈震撼。这样阅读,既在阅读又兼创作,两全其美。
3
2016年10月,作家王桂国约我一起参加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我知道沙龙的参与者大多是作家,我哪敢坐在他们中间班门弄斧。可桂国再三邀请,还直接发我即将匿名交流的小说《满面春》,我只能应约。
可一个普通读者如何获得与作家对话的资格呢?我决定还是先好好读一读这篇小说。小说一共七页,我在办公室里,每天只打印一页,反反复复地琢磨它。至于下面的内容,“且听下回分解”。就这样,我耐着性子,批注人物特点,并猜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故事。这种读法有点儿煎熬,但亦有所获。小说讲的是小城拆迁的故事,通过细读,我发现人物语言与其所处的时代并不贴合;通过细读,我发现小说前面出现的意象与后面的人物形象未能“天然合一”……
带着诸多发现,我参加了10月23日的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参会的除了毕飞宇,还有庞余亮、韩松林、贾梦玮等众多作家。交流一阵后,主持人点名让我发言,我说:“……我觉得可以将南门大街拆迁展开写,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拆迁改造没有太多感受,但对于文中的赵润生来说,他无法适应那样的城市生活,他反对拆迁,但他无法控制,只能接受,城市的繁华时刻在折磨着他……”我还没说完,毕飞宇兴奋地打断我,说:“你讲得太好了。你的观点让我想到一个点——写小说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个道德选择的问题,比如这个小说,要保护历史文化,哪儿都不拆才好,但是理性地想一想,要想发展拆迁是必然的。如何让这个冲突在赵润生的内心体现出来,呈现出那种无奈感,这样小说就深入下去了,就好看了……”
那天,外面是绵绵细雨。五天后的《兴化日报》以“一场文学的细雨”为题报道了沙龙盛况。文中,作者在我的发言后有这样一段评论——“也许先生所期盼的出现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已经不会太远了,这样互动越来越多,彼此越来越近,等到距离感彻底消失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如朋友一般讨论甚至是争辩。”
如此肯定,我心中暗喜。原来,不论时代如何日新月异,有些读书的“法子”是亘古不变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慢下来,让自己的想象渗透到字里行间,我们的阅读就能深入其中。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