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需“发光体”的引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天,我们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劳动”一词并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又该如何向孩子们注入“劳动”的意识并让他们学会享受劳动的成果?

  周华诚新作《专注的劳动者,都是发光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写给孩子们的一本劳动启蒙书。在他的笔下,劳动不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又一个劳动者的行动、故事、体验。其中,有艰辛、有坚守、有传承、有创造。该书讲述了16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包括水稻育种专家沈希宏博士、种植猕猴桃的果农林建勇、在中国最北端送快递的董晓强、在海上孤岛当老师的陈庆杰等。书中的这些人,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少,都以极为感染人的专注和赤诚,在自己所热爱的行业里默默耕耘、穷尽一生、自得其乐。正如周华诚所说:“人这一辈子,能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是非常快乐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工种,都有它最值得骄傲的荣光。每一位专注做事的劳动者,都是发光体。”

  为普通劳动者立传,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普通劳动者那里,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很难见到生死攸关的大挑战,都是平常的日子,都是普通的工作。但是,也恰恰因为这日常和普通,显影了每一个劳动者的本色。他们如此真切,如此真实,没有荣耀的光环加持,只有日复一日的钻研、劳作、奔波。这样的劳动者,如你,如我,如我们身边的人,读来格外亲切。

  周华诚笔下的劳动者虽然都很普通,却与众不同,不仅因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因他们的经历、性格、品质。周华诚塑造出来的劳动者形像一个个栩栩如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诠释着什么是幸福,揭示了幸福的真谛。

  在《与一株水稻对视》中,周华诚捕捉到了稻花开放、花粉飞扬的场景:“那青烟是如此薄,如此轻快,轻快得简直就像我们自己的青春。它们彼此寻觅,就像我们寻觅彼此。”不论早上还是中午抑或是傍晚,沈博士都会与水稻互相注视,他说:“我在田里看水稻时,水稻也在看我。水稻会想,‘我要不要把秘密告诉这个人’。”

  在《山中月令》中,周华诚记录了猕猴桃栽培的12个月:一月落雪,山中寂寂;二月雪化,钻进猕猴桃园看树;三月春风吹拂山间,涧水丰盈欢唱;四月猕猴桃开花,去做人工授粉;五月疏果,淘汰畸形果和过密果;六月雨水多,当心猕猴桃受涝;七月高温,要给猕猴桃施肥、套袋;八月灌溉,为来年花芽分化打芸苔素;九月采果,感受到果实会呼吸;十月最忙,要秋剪、割草、清园;十一月蒸酒,酿造果香四溢的猕猴桃酒;十二月最清闲,与山外朋友一起烤火饮酒。

  多么神奇!在不同的人身上,时间具有了不同的意义!有的人,比如果农,比如蜂农,时间的刻度如此清晰深刻。有的人,如传统纸张和印泥的复制者,时间又是不被区分的,日连成了月,月连成了年,年年无缝相接,仿佛停止了流动。周华诚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没有满足于单纯讲述劳动者的故事,他在故事中更着力地彰显人物的精神、性格、追求。这让他作品中的人物,成为一个个“发光体”,他们既活在过去的传统中,也活在今天的传承中,更活在未来的曦光中。这样的“发光体”,恰好是今天的中国孩子所需要的——在时代的大潮中自由搏击,而不仅仅是到题海中“拼图”或“猜谜”,在书房里“填空”或“刷题”。

  周华诚在讲述故事中,还普及了很多关于作物、自然、历史、文化、风情的知识,细心的读者会从字里行间体验到大自然的神秘有趣、传统文化的深厚精致和人与人之间的朴素诚实。这样看来,成功的创作必须是多层次、富营养的,要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平凡的人生和朴素的表达里吸收到自己所需的养分。

  今天的小读者,明天的劳动者。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群“发光体”始终在前面引领,谁还会害怕成长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华诚为小读者们进行的创作,也是为我们的未来进行的创作——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终有一天会突破故事的外壳,在纯净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系作家,著有《纵横红楼》《贾汪真旺》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