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9-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成果,“两个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阐释和传播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是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全面理解、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加强理论武装。

  讲清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厚底蕴和文化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其首要前提是深刻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精髓,深刻影响着中国道路的选择、中国理论的发展、中国制度的建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强大底气、历史主动和坚定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文化主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活化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发扬光大。因此,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意义,还要讲清楚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契合性,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诠释。要阐述其生命更新和转型发展的机理逻辑,剖析其新的时代内涵以及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意义,着力诠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厚底蕴和文化智慧。同时,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还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更好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也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取得的。在中国大地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就是要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中,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和智慧,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深厚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焕发磅礴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认识,蕴含了中华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等,对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具有深刻启发意义,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讲清楚成功解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根本在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梳理和阐释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要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关键在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要阐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要观照过去,观照现在,还要面向未来。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中华民族以坚定的决心、独特的智慧,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特色鲜明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孕育发展的独特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拓创新的深厚底气。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稳定剂、注入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独特精神标识,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大历史观”,擘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蓝图,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价值。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大家庭中的独特性,要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所表现出的韧性、耐性、定力,厘清多种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中华文明既绵延不断又与时俱进。要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在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持续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增添绵延伟力。还要讲清楚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思想,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站稳中国立场,胸怀天下,增强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其关键在于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育人资源,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课教师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课程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把教学内容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揭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内蕴的传统智慧,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用好“大思政课”,打造立体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场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性,牢牢把握其中所蕴藏的博大智慧,深切体会其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特殊重要作用,领悟其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贡献,洞悉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基因、文化优势,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作者单位系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