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展“露天教室”数学实践活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代著名作家李汉荣在其作品《露天教室》一文中记叙,因为教室低矮、潮湿、光线昏暗,他的老师岳仁在天不下雨的时候带领孩子们去野外上识字课,在野外敞亮的大自然——这个广阔的露天教室里,四面八方都写着山,孩子们认识了“山”;把目光投向前面的那条小河,孩子们看见水,认识了“水”;借助自然物象,孩子们还认识了“人”字,认识了“大”字。这段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识字经历,让人感到刻骨铭心。

  李汉荣在《露天教室》一文结尾由衷地发出感叹:“再豪华的殿堂,再宽敞的教室,都会被时间拆掉,被岁月夷平。但是,有一种教室永远坚固,永远存在。”这种教室就是广阔的社会大空间和生活大空间,生活本身就是在我们身边摊开的无限延展的课本,让教育回到生活本身才是教育的正道和坦途。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这样一种永远坚固、永远存在的“露天教室”——开放的学习空间、灵活的教学模式、学生喜爱的学习材料。

  如何在“露天教室”环境下开展数学教学?我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

  在教室的角落里,我设置了一个数学问题箱。课后,我总能收到学生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在学习了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点、线、面、体”之后,学生问得最多的是面和体的关系。有的学生说不能在脑海中形成直观图像。还有的学生说:“体的表面还好,能看得见;关键是,看不见的面怎么想象得出来?”关于“面动成体”,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了从一张照片到一摞照片、一枚硬币到一摞硬币,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垂直旋转形成圆锥、矩形绕一条边垂直旋转形成圆柱等“面动成体”的数学实例,但从课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也证明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建立、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我引领他们到广阔的“露天教室”——大自然、书籍、互联网空间……在生活的每一次视线和思考停留之处,去观察与发现数学,去思考与创造数学。

  从学生的实践探究过程和提交的作品来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探究出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的情况,还探究出了截面是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情况。有个学生特别有创造性,他将红色液体装在一个透明的正方体塑料箱里,制成了一个红色正方体的“水立方”,通过调整“水立方”的角度,探究出截面的各种情况。

  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惊喜连连,让我看到他们身上隐藏的巨大数学潜力。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才是最丰富、最深刻、最具有创造力的教育教学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实践活动为教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一个开放和探索的时空。

  如何组织好“露天教室”环境下的数学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数学实践活动不是“一个定理、几个例题、一堆练习”教学方式的翻版,也不是让学生去验证某些定义、定理和结论。数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提供自由、广阔、开放的探索时空,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发现、选择问题,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应以探索为主线,学习材料应具有挑战性,活动主题应具有动态生成性。

  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好三个角色:

  一是当好活动主题的发掘者。一个好的实践活动主题应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认知水平,富有挑战性,且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和动态生成性。教师应引领学生到广阔的“露天教室”挖掘实践活动主题。

  二是当好随机应变的引领者。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指导。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一部分信息进行隐藏,设置成“潜伏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捕捉、加工、处理,这是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的关键。同时,在探究性结果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是当好关注成长的评价者。实践活动给了学生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越是各不相同,价值越大。学生呈现的作品并非个个精彩,有些稚嫩、青涩甚至“拙劣”都是正常的。这些方法和成果是学生在实践中的感悟、在思考中的发现和再创造,是弥足珍贵的,特别值得教师用心呵护。教师建立在真诚欣赏基础上的激励性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成长的路标。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沂源县第二实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