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农科建设服务强国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10-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涉农高校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深刻阐述了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并对广大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新要求,成为新时代涉农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今年9月26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五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5年来,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不断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格局性变化。

  全面推动新农科建设

  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2019年,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迅速掀起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教育部先后推出“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奏响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质量革命。2022年,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等文件,对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各地坚持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政策,涉农高校持续创新实践,形成了统筹推进新农科建设发展大格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知农爱农素养不断提升。“涉农高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近年来,43所涉农高校将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系列化、品牌化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精心打造了59门耕读教育相关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建成330多个耕读基地。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座谈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代表全国涉农高校汇报了工作情况。

  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农林人才。“浙江大学优化专业培养模式,建设‘农学+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中心,打造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交叉复合型专业。新建生物育种科学专业,设立新农科实验班,完善本博衔接的课程体系,突出国际化和全面科研训练,培养未来农业科学家。”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介绍。

  深化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学校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成立双碳未来技术学院,建强生物拔尖基地,开办生态菁英班,设立产教融合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召虎说。北京市东郊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先保介绍:“首农食品集团作为北京最大涉农国企,依托产业优势,加强与高校院所科技合作,通过与院校开展实习实训、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究合作等途径,为相关院校培养人才提供资源平台,为集团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勇担强农兴农使命

  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有力

  5年来,高等农林教育战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力。

  锚定种业振兴战略需求,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分享了学校“三创”育英才成绩单:“校企联合培养农牧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精神,提升创新新技术、创造新品种、创业新领域的能力,为我国生猪产业输送了50%以上育种总监。”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高等农林教育大省。河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杰介绍,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5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地顶天,勇担兴农强国使命。一是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持续加强24个农林类省重点学科建设。二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育了3位院士以及5名长江学者、6名中原学者。三是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

  5年来,涉农高校构建多元乡村振兴服务体系,以农林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扶贫研究院等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机构1500多个,组建专家特派团队超7000人。建成覆盖31个省份的1800多个科技小院,2700余名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投身科技小院,真正实现“零距离”服务“三农”。

  在新疆农业大学,8000余名师生投身南疆99个村落,服务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形成30余个基层服务品牌。“学校组建‘三农’服务团,在特色林果、草原生态等领域形成技术服务优势,在农业节水、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形成特色服务品牌,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新疆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谢树青说。

  与此同时,涉农高校服务支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区域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青海大学持续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黑土滩1500万亩、坡地1.5万亩。东北林业大学以科研支撑林草领域高质量发展,为黑龙江省碳汇开发提供体系完备的技术支撑。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高等农林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5年来,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战线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构建了多元化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新格局。涉农高校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造国际农林人才培养高地。中国农业大学搭建并依托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联盟)等重要平台,推进高质量合作办学与联合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人才支撑。

  今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塔什干分校,走出农林教育“出海”新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黄思光说:“学校聚焦中国—中亚农业教育合作需求,着力培养知华友华农林人才。未来,学校将不断提升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科教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建设旱区农林人才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和创新高地。”

  强化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涉农高校积极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合作项目等高层次科学研究交流机制,构建国际高等农林教育合作网络,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竹青介绍:“学校联合63所国内高校和27所俄方高校,成立中俄寒地农业大学联盟,共建两个中俄联合实验室,在深化中俄两国农业科技务实合作的同时,推动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了培养保障粮食安全人才的水平。”

  打造了全球减贫和农业发展“中国方案”。涉农高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新型农业生产、生态修复等技术“走出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空间,不断提高我国渔业对外合作水平。“我们承办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响应《上海宣言》倡议,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合作成立全球首个水产生态养殖中心。渔业技术服务遍布澜湄、东盟、太平洋岛国等区域,承担FAO—南南合作项目。”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万荣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