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910亿元,到2011年提高到47712亿元,而这5年来,从事第一产业的中职毕业生由29.9万人增加到41.5万人,增幅38.8%,总计约有169万的中职毕业生进入第一产业。这些中职毕业生,无论是在乡镇农机所、种子站还是自主经营,都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土地产出率做出了直接贡献。

  中职学校还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十一五”期间,25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了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实现了带技能转移就业;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万人。全国2000多个县(市)平均都至少建有1所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县级职教中心,培养了大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的家庭背景结构和超过95%的高就业率,使得两类相对弱势的人群通过中职教育实现了技能改变命运:一类是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一类是农民工家庭子女。同时,东部一大批中职学校与西部中职学校实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2008年至2012年累计招生近150万人,为西部地区学生在东部实现就业铺就了道路。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大多数来自农村和西部的中职生毕业后带着技能走向城镇,实现了转移就业,这对在总体上避免贫困固化和代际传递,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缩小中国的人群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未来10至20年,我国将面临着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困境,结构人口红利将取代总体的数量人口红利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在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提出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中职毕业生作为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其权益将得到进一步保护,能够实现有充分的就业岗位、有殷实的收入、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和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中职生将会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职生及其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将在劳动和创造中一步步变成现实。

  (根据《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整理)

  ■大家评论

  中华职业教育社原副总干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秘书长陈光:该报告以教育的“产品”——学生为切入点与聚焦点,全面介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观念的创新与回归。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通过职业价值感、个人效能感的提高去改进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质量以及面对社会的自信与自尊是功德无量的伟大事业。报告所反映的“学生发展”正是中职教育巨大努力与成效的真实写照,可喜可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豪祥:这份报告作为第一份面向社会公示的报告,以深刻独特的第三方视角、翔实的数据和典型的案例,为社会和企业全面正确认识、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客观真实的参考依据。报告引用了许多来自行业、企业的案例,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对指导行业、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孙长庆: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改革的经验、理性的分析、翔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既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又是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对广大职业教育研究、管理和教学工作者是大有裨益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