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说自话”迈向现代管理的一项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周稽裘

  拜读了《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后,有一种新鲜感,感觉到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正在冲破“自说自话”的传统模式,开始迈入更有理性的现代管理方式。

  纵观以往的职业教育发展报告,通常是以分析事业的发展作为报告的中心,关注的核心项目往往是发展规模、增长速度、经费投入、资源保障等。这固然是由于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还处于解决生存问题的阶段,受制于发展环境的因素所致,但久而久之,容易把我们的眼光困顿于“见物不见人”和“就教育教育”的狭隘范围内。发展报告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发展评价,而教育评价的国家标准,只能是教育方针所确定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服务水平的实现程度,所以教育发展的目标如果脱离了服务国计民生的轨道,那么这种教育管理,就只是一种“自说自话”和“自卖自夸”。

  下面,我就“评价什么”、“怎么评价”和“谁来评价”谈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评价什么。“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中国式的表达方式。这本发展报告,在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时,聚焦于学生的发展,这是对过去“见物不见人”狭隘观念的超越;在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突出了道德、文化素养、劳动实践技术和技能等职业教育特有素质性目标及其养成过程,这无疑是抓住了当代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评估,还是要看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人民群众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并就业,来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文化利益,从而实现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评价聚焦于学生的就业,实际上就是关注的社会公平。如果我们在评价中,只讲事业的发展,不讲学生的发展,那就是“自说自话”。而这份报告关注了学生能力发展和学生就业两个领域,这种评价导向直接指向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两大重要问题。

  其次,我们要清楚怎么评价。阅读这份报告,让人有一种明快之感。除了整本报告篇幅短小精悍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大量数据支撑的“以理服人”以及以精彩案例支撑的“以情动人”的感染力。当今政府管理的现代转型,面临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政府管理的决策和施政成果要让人民群众认同进而获得支持,就必须让行政过程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显示出客观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用客观的数据说话和可视性的方式表达,来赢得认同。这本报告的文风,就体现了这种现代的、理性的风格。例如在报告中有如下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2200万中职在校生中,82%来自农村,约70%来自中西部地区,有一半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第二组数据,2007年到2011年5年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70%,抽样调查表明,94%以上毕业生起薪高于1000元,半数以上毕业生起薪高于1500元。两组数据联系在一起看,足以表明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社会担当,当然,其中也隐含了一些让人忧虑的信号。

  再其次,我们要看看由谁来评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了本报告的研究,尽管这只是初次尝试,其中难免有粗糙之处,但报告在制度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现代管理的开放透明特质,要求政府必须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一报告的研究引入了非政府、非学校的第三方评价,这对于冲破“自说自话”的办学境界大有益处。政府引导社会中介组织有序地参与公共管理,是当代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报告的研究正好体现了这种改革趋势。

  对于第一次的尝试,我们要有呵护的爱心,因此我也不想挑剔,只是提出几点善意的建议:一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发展和就业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要切实分析,这样在报告中关于未来展望部分,才会形成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和对策建议。二是好事要一做到底,实证分析如果能再深入一点,对职教学生就业后改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再做一些科学抽样的实证研究,报告将会更加完美。三是适应大数据时代和信息技术的挑战,科研工作要加强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发现潜在的、直觉感知不到的规律,那里会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

  (作者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