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募来的钱用好了便是正道
■顾骏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最近启动了一项校友认捐项目:体育馆3000多张座椅,以每张人民币5000元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的标价,等待“认捐”;捐赠者的姓名将被制成铭牌,置于被选中的座椅上,并作永久保留。
此举并非浙大首创,一些名校都有类似动作,比如2005年复旦大学,2011年清华大学。另外北京大学也曾把体育场馆座位拿出来认捐,有的学校还把教室乃至寝室拿来“待价而沽”。
对于浙大的做法,有人批评其“认捐是假,圈钱是真”,“将财政拨款建好的公共设施‘待价而沽’,此举‘铜臭味’甚重,有损公立大学的形象”。还有毕业生说,“我们愿意回馈母校,但害怕从前所珍视的‘象牙塔’被无孔不入的商业氛围所侵吞”。
确实,名牌大学的做法中有令人不可接受之处,试想若不是大学本身地位显赫,能这样搞募捐吗?若非名校,毕业生中何来那么多功成名就的?囊中空空,哪里有钱认捐?反过来,若非名校声望,成功人士在那里挂个牌牌,脸上会有光彩吗?所以,校友认捐本来就是名校与名人相互“傍大款”。
揭露名校“以认捐为名,行圈钱之实”,真没说错,但要是就此认为名校错了,那又毫无道理:所有学校无论名校与否,在中国的法律意义上,都属于“非营利机构”,法律不但允许而且鼓励学校募捐,更不用说向特定人群如校友募捐了。所以,只要募集到的资金得到妥善管理,完全用于事先说明或捐款人指定的用途,那么无论学校“圈”多少钱都合法合理,而且“圈”钱越多,说明学校影响力越大,工作做得越好。放眼全世界的大学,即便能获得财政拨款,也都以募集资金为学校“第一要务”,集资多少可以作为学校办得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之一,哪个校长会无聊到害怕“铜臭味”熏坏师生?没钱才是最让人伤脑筋的。
浙大推出校友认捐的举措遭遇质疑,这很正常,舆论需要有不同的声音。真正令人感慨的是,校园中不乏这样的人,花着纳税人的钱,哪怕没有丝毫成果,也不觉得心中有愧,因为“学术是靠社会养的”,可一看到名校向校友募捐,顿时就来了“文人脾气”,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模样,好像碰一下钱就受到玷污,犯了原罪似的,如此反差真的有道理吗?
李克强总理最近多次强调政府要简政放权,市场和社会有能力办的,就交给市场和社会来办,这样中国社会才会有活力和创造力。学校也是如此,从市场和社会募集资金,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有什么坏处?所以,对于浙大认捐之类的举动不用神经过敏,更不用过度紧张,“平常心即智慧心”,钱没有气味,无所谓“铜臭”,多想办法筹钱,筹来之后管好了、用好了,教学科研都上去了,一切都有了,只要没搞砸,就算得上功德圆满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