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们聊聊书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蒋军晶正在主持聊书课。

    ■蒋军晶

    和“聊书”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研究儿童文学的王林博士。是他让我从日复一日钻研教材,月复一月学习教法的埋头认真里抬了一下头,看到了一个非常迷人的世界——童书世界。从他的口中,我了解到,在中国台湾,在国外,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讨论整本书。惊喜、好奇、激动、不可思议……难以描述当时的感受。我心里开始想,我能不能也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整本书?

    2006年,得到一本书——《童书三百聊书手册》(台湾出版)。这本书让我喜出望外——“聊书”,我的一种教学假想,原来别人早就尝试了。书中提供的案例证明:通过聊书,可以了解朋友间不同的观点,可以发现彼此间的兴趣点,能够厘清自己的想法,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思考力,还可以增加阅读的乐趣。

    我想,我不能再没有行动了,我开始和学生“聊书”。

    聊书并不是“随便说说”

    我和学生聊的第一本书是曹文轩的《草房子》。其实,在2005年的时候,已经有老师尝试开展班级读书,但形式还比较呆板。我觉得既然是聊,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就要有互动,就要有对话,就要有观点的碰撞和补充,就要让班里不同个性的孩子说起来。说了,学生才会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是这本书的主人,是他自己在看这本书。新手上路,我把目标定位在想方设法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这次“聊书”,我把学生分成了4组,分别代表《草房子》中的4个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然后宣布要从4个人中选出“最少年”——最调皮的少年、最英俊的少年、最幸福的少年。我发现这次聊书,学生聊得很开心,都兴致勃勃地说,都争先恐后地说,都在绞尽脑汁地回忆、寻找事例、细节来证明自己所代表的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是最调皮的、最英俊的、最幸福的。尽管交流的内容涉及“生老病死、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这些沉重的内容,但整堂课心态上并不沉重,反而达到一种“轻”的效果。

    不过,课后反思,我自己在聊的过程中,串场语还有些捉襟见肘,毕竟小学生对于发表自己想法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聆听别人看法的能力和习惯还需要多磨炼,对于响应别人的看法还有待多练习,对于综合与归纳小组的想法要走的路还很远。老师如果不能适时、切中要害地串场、点拨、引导,聊书就会显得乱糟糟的。聊书鼓励“说来听听”,但绝不是“随便说说”。

    围绕学生的问题聊

    我预料到了《乌丢丢的奇遇》可能不会像《草房子》那样受到孩子热烈的欢迎。孩子读这样的象征意味特别强的作品还需要引导和锻炼。所以,当我向学生推荐了《乌丢丢的奇遇》以后,总是见缝插针地问学生:“这本书好看吗?”“你看懂了吗?”我发现,这样简单的问题却引起了孩子们对书的重视,尽管他们心里并不是很喜欢,但他们会坚持把书读完。并且,孩子们很愿意告诉你他们对于这本书的困惑,他们开始不断地问我问题,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我忽然觉得自己明白了一件事:“聊书”不应该总是聊老师的话题,而应该多聊孩子们自己的问题。当我向学生表明这一点的时候,问题便蜂拥而至。不要怕无法应对学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还是由学生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宽松、随意的“聊”的环境。在倾听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们可以把懵懂的提问者和深刻的洞察者这两种角色完美地统一在自己身上。问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时,他们会很真诚地提出一大堆问题。开始讨论这些问题时,他们自己又能说出很深刻的见解。因此,有一段时间,我和学生聊书,就聊他们的疑问。真的,到现在我还认为,很多时候,最理想的读书会就是围绕学生提的问题进行讨论,老师不要提问题,连开放性的问题也不要提。

    聊书可以有多个角度

    几次聊书下来,我发现我和学生都在聊书的内容,能不能讨论一下小说的表达形式呢?能不能换个角度聊聊创作技巧呢?事情到了《疯羊血顶儿》这本书时有了变化。

    《疯羊血顶儿》这本书存在许多争议性的话题。例如,书中有许多非常真实的动物间争斗搏杀的场面,有人说写得太血腥,有人说这是一种“暴力美学”,我把问题“推”给了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又如,书的结尾处盘羊血顶儿和黑母狼面临一场生死决战,有人认为应该让羊赢,有人觉得应该让狼胜,我还是把问题“推”给了学生。“聊”在一步步升级,最后成为“辩论”。有意思的是,后来家长也饶有兴趣地加入了“战团”。最后,在我们的努力下,作者沈石溪也进入我们的校园,就这些已经上升到“文学创作”的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你可以想到孩子们抑制不住的欣喜与兴奋。

    总之,从这一次读书会开始,我开始尝试从文学欣赏与创作的角度聊整本书。例如,找出一句表达作者想法的句子,从人物态度和想法的改变谈情节的发展,找出“言不由衷”的例子,欣赏细腻的风景描写,找出故事的高潮、伏笔、关键性的一句话,探讨日记和信件在文学中的作用,讨论事物所象征的意义,谈故事中的巧合……

    要教给孩子一些阅读策略

    一边聊书,一边学习。我开始细读莫提默·丁·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和诺德曼的《儿童文学的乐趣》等著作。我开始接受一个观念:作为“成人”,我们应该把握儿童阅读的进程,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让每次阅读都向前走一步。

    我在和学生聊比安基的《戴脚环的大雁》时,就是想和学生感受、体验“重读”这一阅读策略。“重读”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实用的阅读策略:有时候,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时候,重读自己感到疑惑的部分;有时候,重读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有时候,重读跟自己思考主题有关的部分;有时候,重读梳理文章的结构……

    至今,我和学生已经聊了近30本书,也经常听别人聊书。原以为聊书是一件轻松的事——也确实如此,读书会,无论是书友读书会、家庭读书会,还是班级读书会,小组与讨论的结构性都不是很强,因此称为“聊书”,但是,实践之后慢慢感觉到,和孩子聊书是“外松内紧”的事,大人需要“紧一紧”,要把书聊好,实际上还有很多能力有待提高。

    (作者系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