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
鲁迅先生曾在《伪自由书·不求甚解》中引用他的老师对“不求甚解”的理解:“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释,而只读本文的意思。”“只读本文的意思”,听上去容易,其实也是不简单的。一些教学专家上的“深度阅读”教学示范课,总是给人如入侯门、深不可测之感。看了詹福瑞先生的这本书,倒有如梦初醒的感觉。想起李欧梵曾用武侠小说的叙事笔法辛辣讥刺当下的这种“文本解读”,更增添了一份读书的自信,那些直扑“文本”城堡的文林高手,虽然杀声阵阵,却还是屡攻不下,“理论破而城堡在”,不也可笑乎!读书还真需要回归“只读本文的意思”的朴素状态。冯友兰先生在《阅读的危险》一文中提出的四点建议,可以看作是对这句话的绝妙解读,他说:“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从文字理解入手,到明白文意,再到领悟道理,拾级而上,渐入堂奥,那就是很不错的阅读了。
当然,这不等于说,阅读只需要掉书袋式的纯客观接受,最终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时尚的说法,这叫“站着读书”。读书,应当提倡这种昂扬站立的批判姿态,或质疑问难,或择善而从,或借题发挥为我所用,如此等等,总之,要让读者的心灵活跃、颤栗起来,进行沉思冥想,这样,我们不仅复活了书本的知识与思想,还可能创造性地扬弃、发展这些知识与思想。丹齐格鼓励读者“应当像个小偷一样”去读书,他说:“我们宁愿偷渡进入作者的大脑去拿走我们想要的东西。”小偷总是把好的东西取走,留下不值钱的东西,读书也是如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甚至发明己见,推陈出新。
我始终相信,允许学生质疑会激活他们的思维潜能与智慧灵性。我的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质疑之声,例如,在上《太阳》一课的时候,孩子们争得昏天黑地,我觉得他们说得比专家有道理,就采纳了他们的意见。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与承袭,更是创新与超越的过程,不能盲目崇拜名人、权威,不能拜倒在经典的脚下爬不起来,应该鼓励孩子们在阅读中建立起自己对命运的感受,对事物的理解,通过读书增强思考能力,即使面对“圣书”、“圣人”也要敢于质疑,敢于辩驳,善于从否定中找到智慧发展的方向。
读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作者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