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2141”农民培训模式助推农民职业化进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实施背景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有着9亿多的农民,其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许多未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土地分散、细碎化经营,导致农村经济滞后,大量农民有弃农意识,纷纷涌向城市打工,良田熟土成荒地现象随之出现,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成为了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同时,中国大地蓬勃兴起的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庞大主力军。因此,构建有效的农民培训模式,提高农民素质,造就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化农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溪位于长江源头,地处宜宾东大门,属成渝经济走廊之重镇,伴随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工程建设的强劲态势,以及千年古县蝶变新区之契机和滨江新城建设的大动作、大举措,促使我区经济结构随之转型。一方面,大量企业进驻南溪,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大量失地农民也将离开土地而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蓬勃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也将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装备,需要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企业需要找寻技术人才,农民需要学习职业技术、需要创业的新思维、新方法。南溪职校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任亦将通过与企业、农民的对话交流,了解需求信息,整理串珠成企业要人、农民要技术、职校要培训之金链。对此,学校针对市场需求行情和农民的实际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前瞻性的审视和定位培训坐标,确立了全力展开两个调研、精心制定一个方案、努力搭建四个平台,倾心建立一套运行机制,跨越传统培训误区,破解培训工作难题,构建“农民职业化、离土不离乡”之校企农三维互动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简称“2141”农民培训模式)。

    主要目标

    通过社会需求调查,努力探索、精心设计,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2141”农民培训模式,以有效地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批批职业农民,着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助推农民职业化进程。一方面让富余的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近转移入工厂就业;另一方面让农民掌握先进的耕作技术,会经营、会管理,合理运用土地流转政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敢于开展农业创业活动,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做到不仅让离开了自己土地的农民拥有专业技术,能在自己原有土地上建起的农场帮工挣钱,而且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养育子女,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

    实施过程

    (一)开展两个调研:一是从实际出发,深入农村对农民的需求进行调研,倾听农民心声;二是深入工厂对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用工行情。从而,量化需求制定培训菜单,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跨越培训误区,以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

    1.农民需求调研:南溪区有42万人口,其中农民占80%以上。从2012年6月开始,我们先后深入到了罗龙镇、石鼓乡、大观镇、裴石乡、留宾乡、长兴镇、刘家镇等村社,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农村现状,获取了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渴望就业,对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知识的缺失和渴望自主创业而又无从着手等情况。

    2.企业需求调研:在开展农民需求调研的同时,我们也走进了恒旭集团、宜宾线业公司、宜宾大观园酒业公司、四方射钉厂、坤天硬质合金公司、重庆彪神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宜宾市南溪区分公司、徽记食品公司等企业了解用工需求情况,获取了企业不仅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更需要有职业道德、有礼仪规范的高素质员工,这对我们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提供了依据。

    (二)精心制定一个方案:根据调研获得的需求信息精心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要符合农村、农民及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农民和企业需要。通过调研获得的第一手信息就是我们制定培训方案的有力依据。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培训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效地帮助农民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并鼓励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做到“农民职业化,离土不离乡”。

    2.原则:培训工作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学校主动与项目相关部门沟通,赢得支持,形成合力,使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3.目标任务:根据市场调研了解的农民参训量和面,明确培训的目标任务,制定培训计划,按照其缺失程度,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4.培训对象:把失地农民、农村初高中毕业学生、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创业意愿的农村青壮年及已入厂就业需要提升技能水平的新员工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对象。

    5.培训时间: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根据技术掌握的难易程度确定长中短期培训,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培训上课可选择在白天或夜间进行。

    6.培训地点:培训地点选择在村社、工厂、学校,采取“送教下乡、送教入厂”等灵活机动的方式。

    7.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确定,突出技能训练,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针对性,力求实效性。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紧紧围绕本地企业用工短缺的工种量化需求定菜单培训。我区主要以农业创业、农村种养技术及缝纫制衣、数控车工、焊工、电工、食品加工、制线工、印刷工、酿酒工以及家政等新兴服务行业的短缺工种组织开展培训。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本地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推动南溪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服务。

    8.培训形式:采取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重在训练其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水平。

    9.保障措施:一是组织保障,成立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协调和开展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日常巡查,实施有效监管,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二是经费保障,确保培训经费按时到位和正确使用。

    (三)努力搭建四个平台:

    1.搭建机制平台:学校成立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领导小组,设立专门与企业对接和开展培训工作的机构——工业园区事业处,建立健全有关培训的规章制度,并在学校的努力运作下,由区政府行文以南溪职校的师资和设备设施为平台,整合了全区教育培训资源;

    2.师资平台:为满足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需要,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一方面选送专业教师去高校学习深造和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强化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从农业部门、畜牧部门、水务部门等及企业、行业聘请专家、能工巧匠充实农民培训师资。同时,建立了培训师资库,为各类培训提供了师资保障。

    3.技能训练平台:为更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在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场地和设备设施基础上,还在校外的恒旭集团、大观园酒业公司、宜宾三江食品公司等建立了5个技能训练基地。同时,分别在大观镇、刘家镇、南溪镇、江南镇建立了4个种养示范基地,为参训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样板,激发农民创业激情。

    4.涉农信息咨询平台:为了更好地为农民参与培训和转移就业提供帮助、服务,我们在学校的门户网站上专门开辟了涉农信息咨询窗口,及时发布培训信息、企业用工信息、种养新技术等信息,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要人才、农民要技术、职校要培训提供了三维互动空间。

    (四)建立一套运行机制:目的是为了使培训工作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培训有市场、有平台。

    1.组织领导:区里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及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新型农民培训管理领导组,培训中心办公室设在南溪职校。

    2.整合资源优势:由区政府部门行文以南溪职校为平台,充分利用职校的师资和设备设施优势,组建起了南溪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心,统筹全区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职校培训”的运行机制。

    3.培训经费运行机制:经费保障是农民培训保障机制中的根本因素,培训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职校根据项目经费标准进行预算,经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在培训项目任务完成后实行报账制。财务部门按审核标准据实报销,及时划拨经费,保证培训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

    4.培训质量管理机制:一是在学校挑选技艺精湛、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在企业、行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及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

    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以确保培训质量。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媒体资源及教师自制课件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提高培训效果。

    四是由项目主管部门对培训的过程进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培训情况进行抽查,对培训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管。

    五是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质量高低进行考核评估,其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