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师沉睡的“第三只眼”
“去小学化”需要教师理解幼儿逻辑,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将幼儿发展所需要的活动还给幼儿。
■曾琴
当前,学前教育虽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实中“小学化”倾向却是越来越严重。“去小学化”需要教师理解幼儿逻辑,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将幼儿发展所需要的活动还给幼儿。那么,值得思考的是,能否以园本教研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型。
找出来:到常态工作中找真问题
通过教研管理人员到班级观察教师常态工作,电教员到班级摄像采集资料,我们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读、分析、反思,发现核心问题是教师本能的“师本位”。
园本教研需要“研生”、“研学”。当研读了儿童这本“书”后,教师会真切地感受到儿童是值得尊重、必须自觉尊重的。只有把儿童放进教师的眼中、心中,才能唤醒教师沉睡的“第三只眼”,解决教育的常态和根本问题。
看过来:在观察中学习专业技能
在区内传统工作园级青年教师“新苗赛”半日活动观摩中,以往观摩看教师,此轮观摩则侧重看儿童。所有观摩教师每次选择2至3名儿童进行半日追踪观察,记录并讲述他们的言行体验。活动持续了一个月,我们观察、记录并讲述了一个月。这是一个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教师群体完成了从勾勒儿童到细描儿童的转变。
可以看出,园本教研能“掘金”。教师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教师对儿童自发的感动、惊叹,是教师真正尊重儿童的基础和土壤。
调过来:在换位体验中启迪专业信念
尊重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换位和移情。
“为别人着想”、“心怀感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体验的教研应需而生,成为这一阶段园本教研的主要工作,旨在帮助大家调换角色,理解幼儿。这一过程虽然没有解决太多显性的“教”的问题,但儿童及其需要被放进了教师的心里。这仅仅是起点,园本教研还需引导教师去思考怎样按照“儿童的大纲”支持幼儿学习,怎样让其自我建构的过程变得更有效。
跳出来:在常态工作中开展专业实践
要从为教师需要而教的传统框框里跳出来,重新学习和构建为儿童而教的专业思想和行为。有了之前教研的启发,这一阶段园本教研的主要工作是引领教师深度思考:关注儿童什么?支持儿童什么?怎样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品读儿童“荒谬背后的合理”,惊叹儿童神奇的学习能力。园本教研不宜做“大跃进式”的拔苗助长或“口号式”华而不实的举动,而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和专业成长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真实、求实地推进。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仅仅指学习内容的提前教授,更重要的是对童年精神的漠视。我们实践出的园本教研“四部曲”,推动了教师观念的转型,有效改善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还幼儿以主体地位和主动体验的机会。(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园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