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支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郭俊东

    有“力学之父”美称的阿基米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一直以来,我们努力在教育中寻求这个“支点”,给孩子有力的支撑,促成其从“自然人”转化为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可是,面对当下学前教育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迷茫的我,在学前教育的路上苦苦探寻:何以给孩子一个支点?

    “支点”的寻求离不开一定的空间场域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孙杰远在“教育何以促成人的发展”相关研究中提出,人力资源生长的基本场包括本土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形态、学校教育、个体自组织等。由此可推及到学前教育中,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环境与本土文化、幼儿家庭情况、幼儿教育资源(幼儿园)等。在我们一般的教育活动中,往往单纯从幼儿园中规中矩的教育范式中去探寻促成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这种教育最后的局面是:教育内容花样百出,教育模式不断翻新,园本课程品种繁多,场面很轰动,实际还是原地不动。

    城市幼儿园盲目推崇蒙台梭利、瑞杰欧等,农村幼儿园则迷迷糊糊跟进效仿。根据孙教授的研究,自然环境、本土文化、经济形态分别影响学校教育、自组织和人力素质。幼儿园教育必须结合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置幼儿于当地空间场域去生成课程。农村幼儿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好城市里没有的乡土教育资源、环境,有效设计与指导幼儿的各领域教育。资源和环境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媒介。在农村,有着山川、河流与广袤的大地,自然环境清新,可以让儿童融入其中接受自然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农村民风朴实,民俗活动众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精神资源,对儿童进行民族情感教育、文明教育等。

    “支点”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儿童观

    走出成人眼中的儿童世界,学会尊重儿童,协助儿童找准点,寻求教育与被教育间的和谐。这样,教育也就相容了。当下,社会公众对儿童发展潜力和学习方式认识不足,幼儿教师对儿童和儿童的发展需要重新理解。这就是说,科学的儿童观在教育者头脑里还不清晰。

    曾看过一本书,里面讲述了十二个家庭的精彩活动,每一个家庭活动都集中体现了家长的共同思想——“给孩子一个支点”。平常,我们对孩子要求很多,而给予孩子的支点却很少。尽管卢梭在《爱弥儿》中早就阐述过“把孩子看作孩子”、还孩子一个“自然”的思想,但是,我们潜意识里还是把小孩当成“小大人”。

    童年是无价的财富。在孩子成长的自然历程中,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家长应该根除成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成人世界的一些浮躁做法:揠苗助长、攀比教育、盲目追求名师名校……这些做法,势必会用成人的模式取代原本“自然”的童年。

    “支点”的获得需要专业化教师队伍

    给孩子一个支点,促成他们健康和谐成长,这表征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曾指出,幼儿教师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但艺术能力不能代替专业能力,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观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等,这些是决定教育质量最关键的能力。

    当下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上,一些幼师院校或专业肆意扩大艺术课程,压缩教育专业课程,有意无意地把学前教育办成了艺术教育,给幼儿教师造成“学前教育等于艺术教育”的概念,误导了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幼儿教师在给孩子一个支点的路上,需要从技术层面和科学创造层面去做文章,修炼专业素养。

    学前教育何以给孩子一个支点,这个支点放在哪儿最合适?力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省力,这个支点应该放在离阻力近一点的地方,使阻力臂短一点,动力臂长一点。换言之,对孩子的教育要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应该把教育这个支点置于一定的空间场域,下移到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去,让孩子接触环境、顺应自然。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我们是组合”     下一篇:小班区角的冰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