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1.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2.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3.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五年级语文
题文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 ) 2.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 3.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 ) 4.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 ) 5.巴掌大一块地,什么也种不成。( ) 6.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 |
答案
1.比喻 2.拟人 3.对偶 4.引用 5.夸张 6.排比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1.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主要考查你对 修辞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修辞方法
考点名称:修辞方法
- 小学阶段的比喻手法:
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其中月亮是本体,小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2、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例如:一路上,花儿一直对我微笑。
3、夸张: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叫夸张。
例如:这间小屋连个人都站不下。
4、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叫对偶。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在这里我见了最蓝的天空、最白的云朵、最伟大的奇观……
6、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定。
例如: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7、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例如:对面走来的是谁?正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老师。
8、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9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10、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11、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12、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13、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 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
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2.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3.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五年级语文
下一篇:判断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1.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2.我想,灰惊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3.田野里,小虫为-五年级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