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三年级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小学语文 > 词语搭配/2019-08-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大。 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书名号

《》〈〉

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
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教委主任亲自撰写了《<少年文艺>》发刊词。

  省略号

……

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 动物园里有大象、老虎、狮子……多种动物。 表示语气的断续、延续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顿号

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铅笔盒里有铅笔、尺子、橡皮和圆规。

引号

“” ‘’

  表示引用的部分。 爸爸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的词语。 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整天吃吃睡睡不干活,你可真“勤快”呀!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
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问:“老师,‘垂头丧气’的‘垂’是什么意思?”

破折号

——

表示解释说明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00年6月1日。 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那个书包很漂亮,而且装有很多东西——现在不见了! 表示声音的延长。 老师大声喊道:“预备——跑。”

  • 标点符号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符号”:句号貌似现在的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现在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有时会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
    例如清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
    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云:“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收了“、”号(丶),解释:“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还收了“()”号(?),解释:“钩识也。”清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因此中国古代只不过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又因为古代文书普遍不加标点符号,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的困难,因此在1919年11月29日,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 考点名称:词性

    • 词性:
      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 词性分类: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

      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
      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
      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 多 (问
      数量)、多、多么 (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注意:数词和量词通常被人们称为数量词。

      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