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你家在哪里贾丽君某一个从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清晨,我看着身边熟睡的亲人,看看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就忍不住自己问自己:"我此时所身处的-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修辞方法/2018-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家在哪里
贾丽君
某一个从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清晨,我看着身边熟睡的亲人,看看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就忍不住自己问自己:"我此时所身处的地方,是我自己的家吗 "
问完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自己就先乐了。
我想如果此刻唤醒尚在睡梦中的爱人,告诉他刚才的想法和疑问,他肯定会嘟囊一句:“神经病又犯了,睡觉吧。”然后转过身,继续他未完的梦。
而这个从梦中醒来的清晨,这个忽然而来的问题,就那么固执地悬在那里,挥之不去。
那个出生的地方或者说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吗?那为什么还有人天天呆在家里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呢 为什么还有人不停地吟唱“人人都说没有爱,心中没有家”呢?为什么有的人要抛妻舍子,削发出家呢 那暮鼓晨钟的青灯古庙,就是僧人真正的家吗 ?
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定居国外的华人女作家写的。文章说作者在拿到绿卡之后的很多年,突然想回家看看年迈的父亲和母亲,等买好机票不远万能里风尘仆仆地回到国内的父母亲身边后,已经在大都市居住多年的父亲跟他讲,要和他一起“回家”去看看爷爷奶奶。作者的爷爷奶奶多年以前已经去世,父亲想看的,其实是爷爷奶奶的坟和那个他生长并成长的地方。等作者和父亲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的时候,却发现父亲小时候居住的三间老房子,已经被流浪到此无家可归的一家三口占据。父女二人伤感地回到城市家中的时候,已经做了母亲的作者却因为惦记远在国外的即将大考的女儿,不得不返回那个大洋彼岸的“家”中。颇有意味的是,文章的题目是《回家》。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个寂静的寒冬的夜晚。女儿在她的房间做作业,爱人在办公室加班。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在书房,从这篇《回家》中读出了浓浓的伤感,也把自己搞到了一种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伤感之中。
这是一个从热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安静的清晨,我坐在自己的家中,并不安静地思考着关于家的话题。
我经常会想,当诗人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安然独坐,心神归一,超然物外的时候,不就是一种到家的感觉吗?“家”,在明确的地理位置所示意义之外,更多的,该是一种心魂所处神思所归吧 不是有句话说,“心顺处便是天堂吗”? 如果说家是瓢泼所向,孤单所依,那么“天堂”就更是众望所归了。而天堂,不在身后,也不再他乡。只在心中。仅仅就这点上说,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就应是身心所归,心灵所依之处吧
对于远游的孩子,慈母的怀抱就是心中的故乡;对于相爱的对方,彼此的相知相守就是灵魂的喜悦;对于坚心求道的人们,青灯古卷就是心之向往;对于笃信上帝的信徒,教堂的钟声就是心灵的安顿。“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所在,只是某时某刻在某地有了安心的感觉,就算是到家了。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出版的新书《我们仨》中,把自己的家比做一个暂时的寓所,她说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诗歌永远的行路主人,所谓的"家",只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并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
如果说心就是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何方众生,真正的“家”,本来不再哪个具体的地方,他们寻找的“家”,只在归家者和出家者的心里。当我们身心合一,神魂合一,当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喜悦之中的时候,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说是到家了,或者说是在家中了。
此时此刻,当我和自己面对面,并从书写和讲述中感到喜悦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到家了,自己在家中。不是吗?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7期,有删改)
分析文章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以连续发问的形式组成排比句,突出作者思索的逐步深入,同时也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为下文写关于“家”的认识作铺垫。

本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是分析排比句和疑问句的表达效果。考生作答时要明白连续发问的修辞效果,明白作者为下文写对“家”的深沉思索张本的用意。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你家在哪里贾丽君某一个从热闹..”主要考查你对  修辞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修辞方法

考点名称:修辞方法

  • 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性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2)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3)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
    2、借代: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带抽象,作者带作品。
    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
    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3、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的修辞格。比拟可以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拟人: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此句是把人写作物,“长在水里”是用来形容游击队员掩蔽的非常好,与荷花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运用比拟应注意拟体和被拟体应具备产生联想的客观基础,二者必须在某一特征上有相拟之处,例如把儿童比拟为小鸟是合适的,但是把老人比拟成小鸟就是不合适的。
    4、夸张: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1)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长、强……处说。
    例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②缩写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
    例如:“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嗬!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①直接夸张: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夸张。
    例如:“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地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②间接夸张:通过其他修辞格进行夸张。
    例如:“侍者上了鸡,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5、双关: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对比: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对偶: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
    (1)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2)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3)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9、反问: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
    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10、设问: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
    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顶真: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
    (1)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12、互文:指古代诗文上下文说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2018-12-20)
  • 下列语句中使用的修辞不恰当的一项(2018-12-20)
  •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2018-12-20)
  • 对下面修辞手法判断正确一项是[]①(2018-12-20)
  • 下列各句所含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句(2018-12-20)
  • 选出对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2018-12-20)
  • 选出修辞格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2018-12-20)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分析正确(2018-12-20)
  • 选出对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2018-12-20)
上一篇:.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组成排比句。?未品尝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休会发明的快乐。总之,拒绝酸涩的-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