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高老太爷病倒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借助迷信,请道士,拜菩萨,祭天,捉-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对联/2018-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高老太爷病倒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借助迷信,请道士,拜菩萨,祭天,捉鬼。这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觉慧将“捉鬼”的人挡在门外,愤怒地责骂了克明和觉新。(《家》)
B.刘备封关羽为五虎将之首,令关羽攻打樊城。关羽按照孔明联吴抗曹的策略,答应了孙权派来的求婚使者,然后让大军驻守荆州,自己带领兵马进攻襄阳,与曹仁大战,首战告捷。(《三国演义》)
C.宝玉挨打,宝钗送来了丸药,软语劝慰“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竟让宝玉暂时忘记了疼痛。宝钗走后,黛玉来看他,万般言语无从说出,只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达了胸中无限丘壑。(《红楼梦》)
D.查理背信弃义,欧也妮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她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初级裁判所所长特·篷风,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她可以把钱给他,而情感上则要让她自由。 (《欧也妮·葛朗台》)
E,在广场上,加西莫多接受鞭刑后,群众又向他扔石子,他惊恐地发现克洛德穿过人群,但那神父并没有留意到正在受刑的加西莫多。加西莫多为没有牵连到神父而感到高兴。(《巴黎圣母院》)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复活》第四十八章)
什么事使得玛丝洛娃如此气愤?下一次与聂赫留朵夫见面时,玛丝洛娃有何改变? 
(2)阅读下面《子夜》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他用了又快又清晰像铁块似的声调说道:“我们先要站定了自己的脚跟!可是我们好比打仗,前后会有敌人:……总得先打败了身前身后的敌人,然后我们的脚跟站得稳!我们那八个厂一定得赶快整顿:管理上要严密,要换进一批精明能干的职员去,要严禁糟蹋材料,要裁掉一批冗员,开除一批不好的工人!”
(《子夜》第十二章)
说话的人是谁?腹背受敌的他,除了裁员去冗,还要应对哪两方面的难题?
选第(    )题:
小题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BE
小题1:(1) 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宽恕他,并提出想和她结婚。(2分)玛心平气和求聂不再管她,(1分)答应去医院做事,表示不再喝酒。(2分)
(2) 吴荪甫(1分)一方面,他需要化解镇压裕华丝厂的罢工.维持正常运作;(2分)另一方面,他需要在公债市场上,打败赵伯韬,打破经济封锁。(2分)
小题1:(1)“适中(度)”交往。
(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小题1:B项:关羽放弃了孔明联吴抗曹的策略,粗暴地拒绝了孙权派来的求婚使者,然后留少数人守荆州,自己带领兵马进攻襄阳。 E项:他高兴地发现克洛德穿过人群,但那神父却拨转方向走回头路,仿佛担心加西莫多会向他提出难堪的要求。加西莫多几近绝望。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与掌握,(1) 是《复活》的片段,考查人物的心理变化。(2)是《子夜》选段,此时的吴荪甫一方面,他需要化解镇压裕华丝厂的罢工,另一方面,他需要在公债市场上,打败赵伯韬,打破经济封锁。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段观点的理解,孔子的“交往观”涉及交往的对象、交往过程、交往要诚实等。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主要考查你对  对联,连词成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对联连词成句

考点名称:对联

  • 对联定义: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 对联的特性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1、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 对联的种类与样式:

    一字联
    墨(对)泉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独角兽(对)比目鱼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考点名称:连词成句

上一篇: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二)隆(尊崇)礼由礼,-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小题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6分)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高三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