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6分)⑴景翳翳以将入⑵既窈窕以寻壑⑶善万物之得时⑷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⑸宾主尽东南之美⑹千里逢迎,高朋满座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⑻怒而飞,其翼若垂-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对联/2018-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6分)
翳翳以将入                                     ⑵既窈窕以寻壑
万物之得时                                     ⑷胡为乎遑遑欲何
⑸宾主尽东南之美                                   ⑹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⑻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⑼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⑽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⑾彼且乎待哉                                     ⑿茕茕孑立,形影相
⒀而刘夙疾病                                     ⒁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⒂本图宦达,不名节                               ⒃刘侥幸,保卒余年

题型:默写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名词,日光。意同“春和景明”的“景”。
小题2:形容词,深邃幽美。从结构上来看,与后一句中“亦崎岖而经邱”的“崎岖”意义相仿。
小题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羡慕”。
小题4:动词,到。此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做动词“之”字的宾语,宾语前置。
小题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英雄才俊”。
小题6:古今异义词,今义为“拍马逢迎”,此处为“迎接,遇到”。
小题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身处艰难窘迫的处境。
小题8:动词,奋起、奋力。
小题9:表选择关系的连词,翻译为“是……还是……”,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中的“其……其……”用法相同。
小题10:古今异义词,今义为“确实这样”,此句为“饱饱的样子”。
小题11:疑问代词,相当于“何”,译为“什么”。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译为“他还依靠什么呀?”
小题12:动词,慰问,和“吊唁”的“吊”意义相同。
小题13:动词,被缠绕。
小题14:古今异义,今义,“告诉”动词,此句中的“告诉”为名词,这个“申诉”不被允许。
小题15:动词,夸耀,自夸。
小题16:此语衍化于“庶几侥幸”,庶几,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的把握,考查的字词来自《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6分)⑴景翳翳以将入⑵既窈窕以寻壑⑶善..”主要考查你对  对联,连词成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对联连词成句

考点名称:对联

  • 对联定义: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 对联的特性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1、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 对联的种类与样式:

    一字联
    墨(对)泉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独角兽(对)比目鱼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考点名称:连词成句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典句翻译。(1)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顾吾念之,-高一语文     下一篇: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6处)(3分)《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高二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