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二十年,-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实词/2019-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葬祭,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注解:葬祭: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三杨:指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先后位至台阁重臣,以大学士辅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不碑所 识:知道
B.英子按察副使裕事下狱 坐:因为
C.英上疏待罪。不问。 宥:宽恕
D.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为己地, ②其无礼于晋
B.①命再往击碎 ②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①朕用尔 ②不出,火
D.①既至,不识碑 ②以若为,求若所欲
3.给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B.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C.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D.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出其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D
2.C  
3.B
4.(1)仁宗登上王位后,王英多次升迁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回乡探亲。
  (2)你要自勉,不要使前人独自专有美名。
  (3)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实词,语句停顿,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实词语句停顿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语句停顿

  • 语句停顿:

    即断句。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