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生坎坷陈同甫[明]李贽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实词/2019-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一生坎坷陈同甫
[明] 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语数侵澹,澹闻而噪之,即缴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日:“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光宗即位。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李卓吾曰:终始知公者叶。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士唯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精细出矣;不然,皆假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选读》,有删改)
        [ 注] ①种放:北宋隐士,屡辞征辟,后诏至京,“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即日授左司谏,直诏文馆,赐巾服简带”。②繇:通“由”。③不朝重华宫:指光宗与退位为太上皇的孝宗不和。重华宫为孝宗居处。④经济:经国济民。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诣上书     阙:朝廷
B.帝欲之,亮笑曰     官:让……做官
C.以其事刑部侍郎何澹   首:告发
D.而属台官亮     论:讨论,评定
2.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成语中加粗词的用法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孝宗赫然震动,欲朝堂
①沐猴而
②风餐露宿
③衣锦
衣足食
菅人命
⑥扬长
⑦不期而
⑧不耻
A.①⑥⑧
B.①③⑦
C.②③⑦
D.④⑤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亮才华卓绝。他喜欢谈论军事,而且文思敏捷,几千字的文章一会儿就写好;郡守周葵非常器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后来被光宗皇帝亲笔提为第一名。
B.陈亮见解独到。和金人议和以后,大家都很高兴,认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唯独陈亮保持清醒的头脑,呈献了《中兴五论》。但是奏折送上了,却没有得到回复。
C.陈亮一生坎坷。先是因酒后乱说大话招致牢狱之灾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后又因家僮杀人案陷于一场官司之中,只是因为皇帝和辛弃疾的极力营救才免于一死。
D.陈亮既有经国济民之志向,又有经国济民之才能。他虽然最后被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的官职,但没有到任就去世了。在文中,作者既赞扬了陈亮,又深深同情他的遭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始知公者叶。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D
2.B
3.C
4.(1)等到周葵执掌朝政,朝中学子禀告事情,周葵一定指使他让他去拜见陈亮,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杰出人士。
(2)我想为国家开创几百年的基业,难道是想凭借这来博取一个官职吗?
(3)自始至终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但是郡守周葵竟然早年就了解陈亮,奇异啊!(意对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生坎坷陈同甫[明]李贽陈亮,字同甫..”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翻译句子,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翻译句子文言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词类活用

  •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
    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