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问征夫以前路②将有事于西畴——“以”“于”都是介宾,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后置。B.①悟已往之不谏②恨晨光之熹微——两个“之”字都-高二语文
题文
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①问征夫以前路②将有事于西畴——“以”“于”都是介宾,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B.①悟已往之不谏②恨晨光之熹微——两个“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①云无心以出岫②登东皋以舒啸——两个“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D.①既窈窕以寻壑②亦崎岖而经丘——“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幽深的河岸”“崎岖的山路”;前面省略了“循”“沿”等动词。 |
答案
C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问征夫以前路②将..”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虚词,词类活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虚词词类活用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一些常考的虚词:
若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者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考点名称: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
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2、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
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
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
(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
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
(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
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
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
(5)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
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
例2: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一天天地”。
3、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2)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3)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走完”。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2)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3)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4、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
例1:“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例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
例4:屠惧,投以骨。(《狼》)屠:原为动词,现作名词,可译为“屠户”。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例1:“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例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例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例4: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原为形容词,现作名词,可译为“险阻”。
5、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例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原为动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可译为“使……饮”。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