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南宫生传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翻译句子/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南宫生传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日:“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时藩府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问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惠求者众,遂自閟,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尚侠末矣。欲奋于兵固壮然非士所先晚乃刮磨豪习隐然自将履藏器之节非有德能之乎与夫不自知返违远道德者异矣。(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陈,通“阵”。③具区:太湖古名。⑧蕲:通“祈”,求。④藩府:指张士诚府第。⑤楼君卿、原巨先:西汉末年楼护,字君卿;原涉,字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⑥庋(guǐ):藏。⑦閟:通“秘”,隐藏不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自树功业,乃酒徒/谢:辞别,告别。   
B.人皆多生/ 故:所以,因此。  
 C.有忤己,则面之,无留怨/数:数落,列举。   
D.患求者众,遂自閟,复执笔/希:希求,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日游其间自娱/各各竦立听  
B.坐上座,语古贤将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
C.将肆暴者/视其中,则干败絮   
D.渡浙江,泛具区归/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3.下列用“/”给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奋于兵/固壮然/非士所先晚/乃刮磨豪习/隐然自将履藏器之节/非有德能之乎/与夫不自知返/违远道德者异矣   
B.欲奋于兵固壮/然非士所先/晚乃刮磨豪习/隐然自将/履藏器之节/非有德能之乎/与夫不自知返/违远道德者异矣       
C.欲奋于兵固壮/然非士所先/晚乃刮磨豪习/隐然自将履藏器之节/非有德能之乎/与夫不自知/返违远道德者异矣       
D.欲奋于兵/固壮然非士所先/晚乃刮磨豪习/隐然自将/履藏器之节/非有德能之乎/与夫不自知/返违远道德者异矣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D
2.A
3.B
4.(1)家里平常财物丰足,南宫生用它来周济宾客,并和少年饮酒、赌博、遨游、游戏,花光了家中资产。
  (2)有人把南宫生推荐给藩府,想把他招纳到幕下,没有办成;就想设计中伤南宫生,使他受到法律制裁,南宫生凭借其智慧而免除了这场灾祸。
  (3)他就让人用纸写清缺少什么,替他们到公众之中去筹划办理,最后做了好事也不说。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南宫生传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主要考查你对  翻译句子,语句停顿,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翻译句子语句停顿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

  • 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 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