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翻译句子/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定益州,芝为郫邱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盖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大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援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权与亮书曰:“……和合二国,唯有邓芝。”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节选自《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善相:擅长辅佐。
B.擢为郫令,广汉太守/迁:升官。
C.权果狐疑,不时见芝/不时:没有及时。
D.于时人少所敬/贵:推崇。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芝“性刚简”的—组是( )
①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②大王盖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③蜀必顺流见可而进
④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 
⑤身之衣食资仰于官 
⑥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A.①②           
B.①⑥           
C.②④               
D.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芝年轻时能跟随和依附明达之士,虽一直担任很低微的职务,但是,他大器晚成,年过七十的时候,位至大将军,并且被封侯,深得朝野的好评。
B.邓芝善于言辞,与刘备一番谈话,深得赏识;后来,他受命出使东吴,在 与孙权的交谈中,能抓住问题要害,陈述吴蜀连和之利,打消了孙权的狐疑。
C.邓芝为官清廉,妻子儿女不免受饿挨冻,为将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但他由于性格刚正率直,与当时一般官僚的关系并不融洽。
D.作者把对邓芝的为人、才干的肯定寓于客观的描述中,重点突出了邓芝的政治才能,而对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只作了概括的说明。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A
2.B
3.A
4.(1)先主(刘备)到郫地出巡,跟他交谈,很惊异,提升他为郫地县令,后升为广汉太守。
  (2)假如天下很稳定了,两位君主共同治理,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3)(邓芝)性情刚正率直,不会掩饰自 己的情绪,与一般官僚关系不和。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末入蜀..”主要考查你对  翻译句子,文言实词,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翻译句子文言实词文言文阅读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

  • 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 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