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翻译句子/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
  狐援说齐湣王曰:“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王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新。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乎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注释】①干戚之音:代指殷朝的宫廷音乐。②齐音:指齐国的宫廷音乐。⑥③洋洋然:犹茫茫然。④鲋(fù):小鱼。鲵,大鱼。这句话是隐语又是预言。⑤触子:与下句的“达子”都是齐湣王之臣。犀蔽屏橹:当作“犀蔽犀橹”。犀蔽,即用犀牛皮做的屏障。犀橹:即用犀牛皮蒙的大盾。艴(fú)然作色:因盛怒而面变色。底:通“砥”,磨砺。乘:登,指登上敌城。战斗之上:犹战斗之间或战斗之时。
1.下面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
A.言直则者见矣——枉,邪曲
B.是其源而欲其水也——障,屏障
C.国之法若何——哭,哀悼
D.有说则可,无则死——说,道理
2.下面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贵士,其直言也/一言而士皆乐其上死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一鼓士毕乘之
C.使人朝为草而国为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
D.每斮者以吾参二子者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
3.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B.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C.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D.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出也,衣;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B
2﹒D 
3﹒C
4﹒(1)唉!士卒变坏竟然快到这个地步(“速”,快;“弊”,变坏;“一”,竟。)
  (2)这是轻贱自己想要得到的而看重自己所厌恶的,所要得到的又从何而来?(“欲”,想得到的;“轻”,轻贱;“贵”,崇尚,看重;“奚”,何,哪里。)
  (3)先逃出去的人,穿着葛草麻衣;后逃出去的人,充满监狱。我现在看见百姓都浩浩荡荡地向东边逃去,却不知道将要到哪里去安家落户。(“衣”,穿葛草麻衣;“满”,充满;“东”,向东;“走”,逃)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主要考查你对  翻译句子,语句停顿,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翻译句子语句停顿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

  • 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 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