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其为贪,知其贫也;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其为贪,知其贫也;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管仲三战三走,鲍叔不以其为怯,知其有老母也。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尝与鲍叔——贾:商人
B、鲍叔遂管仲——进:推荐
C、天下不管仲之贤——多:夸赞
D、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礼 、义、廉、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上服度,六亲固——险以远,至者少
B、鲍叔不其为贪——木直中绳,鞣为轮
C、管仲三仕三逐于君——转头向户里,渐愁煎迫
D、少时常鲍叔牙游——欲呼张良俱去
3、以下六句分编四组,全部能体现明管仲的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     ]

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④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贫困,经常要占鲍叔的便宜,鲍叔不因为他占便宜而嫌弃他。
B、管仲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理解他的苦衷,没有把他看成胆小鬼。
C、柯之会,桓公想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轻易相信了桓公,诸侯各国都归附了齐国。
D、管仲死后,齐国遵循其政令,比其他诸侯强盛,一百多年后齐国才出了个能与其相比的名相晏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仓廪实而知礼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A
2、B
3、C
4、C
5、(1)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
  (2)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
  (3)顺导张扬他的优点,匡正补救他的缺陷,所以上下能互相亲近啊。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