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②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③乃瞻衡宇,载欣载奔。④僮仆欢迎,稚子候门。⑤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考点名称:词类活用

    •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
      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2、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
      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
      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
      (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
      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
      (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
      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
      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
      (5)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
      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
      例2: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一天天地”。

      3、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2)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3)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走完”。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2)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3)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4、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
      例1:“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例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
      例4:屠惧,投以骨。(《狼》)屠:原为动词,现作名词,可译为“屠户”。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例1:“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例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例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例4: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原为形容词,现作名词,可译为“险阻”。

      5、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例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原为动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可译为“使……饮”。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3)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6、意动用法: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可译为“以……为……”“认为……是……”
      (1)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原为名词,客人。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例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2)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1:“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例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十则》)耻:原为形容词,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下问是耻辱”。

      7、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是指有的动词带宾语时,含有“为宾而动”的意思。但要注意,这“为宾而动”并不是动词本身“为宾而动”,而是说它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为其宾语而产生的,如上面提到的“君子死知己”中的“死”,就是主语“君子”为其宾语“知己”而产生的,“君子死知己”,即“君子为知己而死”。
      为动有三种,即名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名词的为动用法是指有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时,含有“为宾而动”的意思,如:
      例①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例②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简析:例①中的“名”“字”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带有宾语“余”,“名余”就是“为我命名”,“字余”就是“为我取字”。
      例②中的两个“履”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带上宾语“我”和“之”,都表示“为……穿履”之意,“履我”即“为我穿上鞋”,“履之”即“为他穿上鞋”之意。
      (2)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活用的动词所表示的意义是主语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其宾语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产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替代对象。如:
      例①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例②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韩非子?五蠹》)  
      例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例④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泰誓》)
      简析:以上四例中带点的动词都是为动用法。例①的“死”表示主语为宾语“节”而死,说明死的目的,即为节操而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