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居易《与元九书》(摘录)回答问题。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引号。
①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直接引用对所引用的原话不能作任何修改,间接引用即所谓的“转述”,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引用成语、谚语等,用不用引号都可以,以不用为常。
②重要的或特定含义的词语,也可以用引号。引号一般用双引号。引文之内又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再用双引号,依次类推。后引号和点号连用的时候,如果引文是完整照录人家的话,引文末尾的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前,如果是作为引文者文句的一部分,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后。

3、破折号。
①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如:象梦一样,我踏上了联邦德国的旅途,到了海涅的故乡——莱茵河畔的杜赛尔多夫。
②还可以表示语意的转折、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例如: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转折)
   “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跃进) “嘟——”火车进了站。(延长)
③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也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科学: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
④破折号还可以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性用法。
例如:网络文学的第一声号角——痞子蔡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注意:如果解释说明的话插在句子中间,就可以在前面后面各用一个,这叫双用。
例如: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象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巴金《灯》)

4、省略号。
①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
②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
例如:他颤动着嘴唇低低地说:“你……怎么……又来了?”(表示断断续续) 
破折号也可以表示语言的中断,区别是:破折号表示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则表示余音未尽。省略号的前面用句号,表示上文诗歌完整的句子。  
文中的“等”“等等”表示省略。用了“等”“等等”又用省略号就是重复。

5、括号。
①表示文中注释性的话。句内注释紧挨着被注释的词语,它的末尾不用句末点号;句外注释则放在句子之后,句外括号内如有句末点号则须保留。
②还用在次序语的外面。括号内还有括号时,最外一层先用圆括号“( )”,以后可依次使用方括号“[ ]”、六角括号“〔 〕”、尖括号“〈 〉”、方头括号“【 】”。

6、感叹号。
①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要用叹号。
例如: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片原野!(感叹句)
   世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反问句)
   起立!(祈使句)
②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的感叹句,以及呼语在感叹句句末,叹号不能用在句中,必须放在句末。
例如:多美啊,黄山的风景!(主谓倒装)
   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状中倒装)表达强烈的感情主要应该依靠句子里的词语,不宜靠叠用叹号,所以一般不叠用。

  • 常用标点:

    一、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请您稍等一下。

    二、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三、叹号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停止射击!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四、逗号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五、顿号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六、分号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 拓展标点:

    一、冒号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二、引号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三、括号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四、破折号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呜──”火车开动了。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五、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用于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 考点名称:语句停顿

    • 语句停顿:

      即断句。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 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 语句停顿点拨:

      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①“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⑦其一/犬坐/于前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
      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然则/北/通巫峡
      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
      ④告之/于帝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