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曰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

    • 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 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