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宋]范仲淹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铭于予。予尝经略陕西,知君最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
    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 考点名称:一词多义

    • 一词多义:

      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

    •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

      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 比较重要的4个“xing”: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 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