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考点名称:一词多义

    • 一词多义:

      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

    •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

      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 比较重要的4个“xing”: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 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