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晋文公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高一语文
题文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
晋文公 |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敌众 我寡,奈何而可/奈何:怎么办 B.焚薮而田,岂不获得/田:打猎 C.反而尊贤/反:与诈术相反 D.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乃:仅仅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繁战之君,不足于战 ②君亦诈之而已 ③其成毁,其胜败 ④文公处其一 A.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和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B.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C.足以霸矣 D.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 4.下列各句中的 “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 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A.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各种诈术 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 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本文的中心意思分 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 D.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
答案
1.C 2.C 3.D 4.D 5.A 6.C 7.B 8.B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晋文公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