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
答案
1.A 2.D 3.B 4. C 5.(8分)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
1.A项中的“凶”是一个极常见的多义实词。此处应解释成“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如:“岁有凶穰(丰收),故谷有贵贱。”(《管子?国蓄》)另外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收入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该句中的“凶”正与本题中的“凶”一样。 2.D “而”作连词时,可表示修饰关系,可表并列关系,可表承接关系,可表假设关系,表递进关系, A项中的“而”都表修饰关系。 “因”作介词,可表方式,译为“通过、经由、经过”;可表依据,译为“依照、凭借、根据、依靠”;可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因”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可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可表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生的,可译为“趁着,趁此”。 B项中的“因”都可译为“于是,就”。 “为”可作实词,相当于“做,作为”;“认为”;“献,出”;“治理”;“给予”;“变成”、“成为”;判断词“是”。“为”作虚词,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可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可译为“向(着)”、“对(着)”等;可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可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等;可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可表被动,译为“被”。C的两个“为”都作“给”、“替”讲。 “以”用作介词时,可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所凭借的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可起提起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把”;这里前句中的“以”相当于“用”;后句中的“以”相当于“凭”、“根据”,所以用法不一样。 3.B 看句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的做法是桑怿为了寻找到老父之子的衣服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虽然他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同情老父一家人的处境,表面上看也好像是助人之举,但是本句重在“不使之知觉”的方式方法上。句③中的“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这是桑怿暗中探访并用语言将其说服的“仗义助人”的最后效果,不是“仗义肋人”的表现。句④中桑怿一句“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则是表现桑怿廉洁清正的高尚品质的,而不是“仗义助人”的表现,故也不选。即使把握不准句②,我们也可以用排除法将凡是带有③或④的选项去掉,也能选到正确答案 4. C C项原文“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可见桑怿虽身材不高大,但是自我修炼,也显得威仪大方,所以他说的话就好像不是出自一个身材不高大的人的口里了,而事实上前面桑怿召里中少年所戒之言和对一位王姓少年所说的话看来,桑怿不仅不是一个言辞拙劣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辞令的大方之家,可见选择题中“拙于言辞”的说法是不对的;另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也不一定要讲成“耻于见人,不够自信”,把它讲成桑怿因为自己身材不高大所以在人前总是非常谦恭,认为自己和别人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C项错误。 5.本题中“特”、“雄”、“壮”、“及得”、“诬”、“不尽知”六处一定要翻译准确,否则就要按词扣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题中的“特”意为“只是”,“雄”意为“雄健、雄浑”,“壮”意为“渲染、壮写”,“及得”意为“等到了解/知道”,“诬”意为“说假话、胡编、乱说、乱写”等,“不尽知”意为“不全知道、未能全都知晓”。先让这些重点词语落实后,再来按一一对应的原则翻译就行了。 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7—10题。窦婴字王孙,孝文皇后从兄子也。父观津人也,喜宾客。孝文时为吴相,病免。孝景即位,为詹事。梁孝王,帝孝景弟也,母窦-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