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题目。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题目。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霸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4、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
22.小题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C 小题6:A 小题7:C 小题8:C 小题9:B 小题10:B |
小题1:“匿”解释为藏匿。 小题2:A项中的“数”为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B项中的“除”在文中是官吏制度术语,意思是“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中有“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同时,代入语境,解释合理。C项中“市”意思是“购买”。D中的“两”的含义虽然在课内没有出现过,但依据语境可以推知其错误,从而得出答案。结合文意,“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可以看出,诤讼的人在父老的劝解下,都相互谦让而了结。这里,“两”应释为“相互”,表示双方施行同一行为。 小题3:A项中的“讽”,常见义项有“背诵”、“劝告”、“讥讽”等,从语境看,应是裴矩劝告皇帝大征四方奇技,“背诵”与“讥讽”与语境不合,而“劝告”是正确释义。B项中的“哂”本义为“微笑”,又可引申为“讥笑”,但语境中有“夷人有识者”对裴矩的做法不以为然,可见,“哂”只能表示“讥笑”。D项中的“务”常见义项有“事务”、“事情”、“务必”、“致力”、“从事”等等,从语境太宗“务止奸吏”看,只有“务必”与“致力”能贯通文意;但再从“太宗初即位”将要整顿政务的决心来看,这里并非表达太宗的决心,而是表达太宗努力的方向,可见释为“致力”更合理。C项中的“遇”常见义项有“遇到”、“接触”、“对待”等,是中性词,表明一个平常而不带感情色彩的行为,将之释为“优待”,侧重在“很好地对待”上,与文意不合。 小题4: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不仅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而且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此题的解题方法是应将各个解释代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的就是正确答案。如误选A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就是未能做到从上下文的文意推断。因为,“竟然”表示语意的转折,显然不符合文意,“竟死”解释为一直到死,方与上下文意切合。如误选B项,把“将兵”解释为并列短语“将军和士兵”也是未能做到依据语境。因为依据从上下文推断的原则,“将兵”应是动宾短语,意思是“统领士兵”。因为“广之将兵”中的“之”字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助词,所以“将”字应用为动词谓语。联系后文,“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属于李广领兵的情况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证明“将兵”是指李广统率军队而非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如误选C项,把“曲折”解释为“行军的弯曲道路”,还是错在未考虑语境。“曲折”本是形容词,意为弯曲、弯弯曲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则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杂而不顺当的情节。联系文意,李广迷路以至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汇报的不可能是指道路的弯曲,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选择D项是正确的。“结发”,是说古代男子从成年时开始束发,所以把初成年、年轻时称为结发。《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里的结发也是指到了成年。 小题5:此题的解题方法是应将各个解释代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的就是正确答案。如误选A项,则多是将“拔”字释为“攻取”,未能看出其被动用法。若联系语境,此处“拔”根据文意应是被动句,因为齐城是被燕军攻取的,故可释为“被攻取”。如误选B项,则是不知“附”可以解释为“归附”,不知这一义项是由“依附”义引申而来的,这是缺乏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用法的积累。因为同样的用法有《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如误选D项,则是对古代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同样是缺乏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的积累。“北”字古时可表示“背”,打仗逃跑时总是背对着追击的人,故“北”表示逃跑。联系语境,此处“北”用如名词,指败逃者。如未能看出C项为正确项,还是缺乏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的积累。“乘”字释为“登上”,在《涉江》中的“乘鄂渚而反顾兮”中学过。根据上下文,“使老弱女子乘城”是为了掩蔽皆伏的甲卒,为了麻痹燕军。而非作为官员去“巡视”,故不能释为“巡视”。 小题6: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古今词义存在的区别,就决定了不可以现代汉语意来释古代汉语意。A项中的“反间”,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专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田单列传》中的“纵反间于燕”,就是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古今相同。如误选B项,则是缺乏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表示方位的“南面”,在古代汉语意是为君。因为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田单列传》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所以文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如误选C项,则是不知词语的古今异义。“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今泛指喧嚷:鼓噪一时。城中“鼓噪从之”是指擂鼓呐喊,以壮齐军的声威,而非喧嚷、喊叫,故与现代汉语不同。如误选D项,则是未考虑依据语境,首先推断词语的意思,其次还要考虑词语在文中的用法。“扰乱”现代汉语意为搅扰,使混乱或不安,是行为主体的一种行为上的故意,是一个及物动词,其后必须带上宾语。而原文中的“扰乱”,在古代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混乱,与现代汉语不同。 小题7:解题方法是将各个解释代入各句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贯通文意,其词义、词性解释符合文意的为正确。但应当注意的是,不可简单地以今推古,望文生义。如误选A项,则是不知“省”可以释为探望,符合语境义,错在缺乏积累。如误选B项,则是未能依据推断的原则,因为“审”释为知道,一方面可以利用文言实词知识和现代汉语构词法知识,考虑词义的引申线索推断,如借现代汉语的“审察”一词推知,另一方面结合语境来做判断。以语境看,胡威是欲弄清绢的来路,释为“知道”符合文意。如未能选择C项,则是既未考虑依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意思,也未考虑词语在文中的用法。“樵”释为“打柴”,属名词活用为动词;从语境看,前有动词“取”,后又有动词“炊爨”,“樵”应为动词“取”的宾语。如误选D项,则明显是缺乏积累,因为“信”释为使者,不仅结合语境可通,而且《孔雀东南飞》中有“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是学过的文言实词的常见用法。 小题8:从形式上看,本题是考查对于文言文翻译正误的判断,但能力要求却是考查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如误选,造成错误的原因往往是对于具有多义性的文言实词,只会孤立地看它在所在的句子中的词义解释是否能成立,而不知道要依据上下文中确定某一个实词在一段文字中特定的含义。“遽”字可以表示“匆忙”、也可以表示“惊慌”,用这两个义项进行交叉干扰,孤立地看似乎都可以通,其实,若考虑到“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注意到和“遽言”相对应的“徐言”,则可以判断出“遽”应释作“匆忙”。因此,对于具有多义性的文言实词,不能孤立地仅根据所在的句子去解释,一定要依据整体语境来推断其在文中特定的含义。 小题9:“喻”在这里是“表达、说明”的意思。 小题10:生产:置办产业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唐河店妪传王禹偁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辑之,然亦未甚惧。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