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   )
①吏然慈言,即日俱去   (        ) 
②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 (        )
③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 (        )  
④惟君所以存之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慈将至车间,与语曰             B.赡恤殷勤,过于故旧
C.夜伺间隙,得入见融       D.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出屯都昌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时融以黄巾寇暴,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而为州家所疾”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B.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史慈任郡奏曹吏时,朝廷因无法判断东莱郡太守与州官之间的是非曲直,就把先向朝廷上报情况的一方定为正确的。
B.太史慈以各种手段骗取并毁坏州吏的奏章,又哄骗州吏和他一起逃亡,出城后却又借机逃回郡里重新呈送郡守的奏章。
C.太史慈巧用计谋,使郡守在与州官的纷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扬名,却又因此得罪了州官,不得不远走他乡,避祸辽东。
D.太史慈冒死冲出重重包围,成功地劝说刘备出兵援助,解救了被黄巾起义军围困的孔北海,母亲对他的义举甚感欣慰。
6.断句与翻译。(9分)
(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
②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 .C  2.    D     3.    B     4.    B5.(4分)
①认为……是对的   ②感到惊奇    ③伸长    ④使……生存下来
[4分。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满分。]
6.(9分)
(1)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
[3分。每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第一处可断可不断。]
(2)①你为了郡太守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到达目的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
[3分。大意1分,“败”1分,“如意”1分。]
②孔融得到解救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
[3分。大意1分,“济”1分,判断句式1分。)
参考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是东莱郡黄县人。年轻时好学,任东莱郡奏曹吏。适逢东莱郡太守和州府闹矛盾,谁是谁非朝廷一时难以判断,朝廷就把先上报情况的一方视为正确的。当时州里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东莱太守担心自己落后给州府,便寻求可以上送奏章的人。太史慈当年二十一岁,因此被郡太守选上,他昼夜赶路,一到洛阳便赶往公车门,恰巧碰到州里派来送奏章的小吏正准备请求通报。太史慈问州吏说:“你要通报奏章吗?”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问:“奏章在哪里?”州吏说:“在车上。”太史慈说:“奏章的落款该不会有错吧?拿来让我看看。”州吏丝毫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郡派来的人,于是给他拿来了奏章。太史慈事先在怀中藏了一把刀,当即就把州里的奏章截断了。州吏急得跳了起来,大声呼叫:“有人截断了我的奏章!”太史慈把他带到车与车之间的空地,对他说:“假如刚才你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有机会截断它,现在我们两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等同的,我不会独自承担罪名。不如我们俩一起悄悄逃走吧,这样才能保存性命,免于死亡,否则就会一起遭受死刑。”州吏说:“你为了郡太守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到达目的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太史慈答道:“我当初受太守的派遣,只是来看看州里的奏章送到朝廷没有罢了。我用计太过分了,才弄坏了你的奏章。如果现在我回去,也担心遭到谴责迁怒,因此想和你一起逃走。”州吏觉得太史慈讲得对,当天便和太史慈一起逃走了。两人一起出城后,太史慈便借机偷偷折回公车门送上自己郡的奏章。州府听说这件事后,又重新派出一个小官去送奏章,但主管部门以上送奏章的规矩不合而不再受理,州府因此吃了亏。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府怨恨。他担心被州府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当时孔融因为黄巾起义侵扰,就出兵驻扎都昌,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太史慈从辽东回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曾见过面,但你走了以后,他却供养周济我,待我情意深厚,比旧交老友还要好,现在他被贼兵围困,你应该前去救他。”太史慈在家停留了三天,然后独自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当时,管亥的包围尚未严密,太史慈趁黑夜寻得机会进入城内,见到孔融,便请求带兵出去杀敌。孔融不听从他的意见,想等待外面救援,但救兵一直没来,而黄巾军的包围却一天天逼近。孔融打算向平原相刘备告急,但城里人却无法出城,太史慈主动请求前往。于是太史慈到了平原,劝谏刘备说:“我太史慈只是东莱郡的一个普通人,和孔北海既无骨肉之亲,也无同乡之谊,只是因为彼此仰慕声名,志趣相投,有分灾共难的情义。现在管亥暴乱,孔融被围,孤军困窘无援,危在旦夕。因您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急难之中,所以孔北海很仰慕您,伸长脖子盼望您的到来,让我冒死突围,在万死之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才能使他生存啊!”刘备神情严肃地答道:“孔北海知道这世上还有我刘备啊!”立即派遣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前去救援孔融。黄巾军听到救兵赶来,就撤围逃散。孔融得以解围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这件事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我为你能这样报答孔北海而感到高兴。”


1古今义均为“未被利用的时间或空间”。A项古义为“车与车之间的空地”;今义为“企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某些工序或单独生产某些产品的单位”。B项古义为“超过、胜过”;今义为“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限度,相当于‘太’”。D项古义为“仰慕、想念”;今义为“小、微不足道”。
2均为“因为”,连词。A项“于是”,连词/“乘机”,介词。B项“才”,连词/“竟然、却”,副词。C项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3太史慈不是“借机悄悄逃回郡里”,而是“借机悄悄折回公车门”。
4均为被动句。A项判断句,用“……也”表判断。C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融欲(于)平原相刘备告急”。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