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通州海门兴利记王安石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①彼南亩,田畯②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①彼南亩,田畯②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③,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农夫送饭。 ②田畯(jùn):监督农奴劳动的农官。 ③海:东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叹其吏之能民 能:能干的 B.以赏罚用天下 用:治理 C.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 酾:疏导 D.少焉,诱起之以就功 就:完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妇子,饣盍彼南亩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D.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秦王恐其破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引用豳诗,是要通过描写豳国人民和谐的生活情景来表现豳国官吏的与民亲善、赏罚分明,从而引出具有古代遗风的官吏沈兴宗。 B.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且对百姓负责的官吏,可以称得上是有志向的人了。 C.对于为沈兴宗写文章赞颂他一事,作者与当时的一些喜欢议论政事的人意见不一,他认为能够像沈兴宗这样的为官之人其实不多,应该为他写一篇文章。 D.文章标题中的“兴利”即指第三段沈兴宗在海门兴修水利一事。作者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既交待了沈兴宗的政绩,也表达了对沈兴宗爱民利民行为的赞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 (2) 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 (3)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 5.为什么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请用自己的话结合内容具体作答)(4分) |
答案
1.A2.D3.A4. (1)译文:这份高兴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他的心中本来就有值得高兴的事物。 (2)译文:如果确实爱护百姓而能够使他们获利,虽然在残破穷困之余,还是可以勉励他们,使用他们。 (3)译文:兴宗喜好学习并知道如何去做,完全施展出他的学识,还将会有更大的成就。5.答:沈兴宗在海边筑堤七十里来消除水患之后,就大力疏浚沟渠河流,疏导长江以南的水来灌溉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2分)同时又放松禁制,慢慢索求,以招集背井离乡的人,劝导百姓起来去完成水利事业。(1分)因为这样爱护百姓与民亲善又能够使他们获利(1分),所以称他为“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 |
1.(能:亲善)2.(A率领,带领;因为B表承接,就;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D第三人称代词,他)3.(“赏罚分明”有误,原文意思是靠赏和罚来治理天下,那么先王时代的习俗就废掉了)4. (1)(中心:心中;固:本来;有以:有……的事物) (2)(苟:如果;诚:确实;虽:虽然) (3)(方:道理;竟:彻底、全;大者:大的成就职) 参考译文 王安石 我读《豳风七月》诗,见到“领着老婆孩子送饭到田中,田官老爷非常高兴”。啊!豳国的人率领他的家人齐心协力,听从官吏指挥,官吏也以诚相待帮助百姓,多么尽心尽力。这份高兴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他的心中本来就有值得高兴的东西。我不禁感慨豳国的官吏与民亲善,又想着它的国君是如何对待官吏的,那么向善的心情是出于至诚而已,不单单是法规制度迫使他这样做的。靠赏和罚来治理天下,那么先王时代的习俗就废掉了。有士大夫做到这样,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对百姓不负责任,难道不是所说的有志向的人吗? 以我的所见所闻,吴兴人沈兴宗在海门所做的政事,可以说是有志向的人。在海边筑堤七十里来消除水患之后,就大力疏浚沟渠河流,疏导长江以南的水来灌溉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这个时候,老百姓苦于东海水患,个个叫苦连天。沈君到任后,放松禁制,慢慢索求,以招集背井离乡的人。过一段时间,劝导百姓起来去完成水利事业,没有哪一个不是不顾困乏而即时赶来的。从这一点看,如果确实爱护百姓而能够使他们获利,虽然在残破穷困之余,还是可以勉励他们,使用他们,何况是对于行有余力的人呢? 兴宗喜好学习并知道如何去做,完全施展出他的学识,还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这个哪里足以完全施展我们沈君的才华,然而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但发议论的人或许以为在一个县的善政不足以写成文章,现在天下的县很多,那些能够有善政留给百姓而无愧于豳国的官吏,真的很多吗?如果不多,那么我不想使沈君没有一篇传文。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人王安石作。www.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通州海门兴利记王安石余读豳诗:“以..”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文言文阅读方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