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于诸侯   于:求托、请托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困:使……窘迫、困窘
C.及见之,又倨   倨:傲慢、放肆
D.昭王新说蔡泽   说:听说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延入坐,为上客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君,非也                   其皆出于此乎
C.士固有杀身以成名              此物固非西产
D.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3.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   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             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人质于秦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14.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B.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15.下列对文末太史公的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辩士到了头白也没有获得人仕的机遇,实在是因为游说的效果不大,而非其胸中缺少筹策。
B.天下贤能之人有许多都像蔡泽一样,能够拥有偶合的机会,能够为世所用,并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挥洒自己的智慧。
C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建立功业要有凭藉和条件的道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3分)
(2)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2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1.D.(说:喜欢)12.C.本来(A.于是、就;才;B.代词 、那些;大概、或许; D.和、同;结交、交好)13.B.(1)“蔡泽路上被抢劫“一句不属于表现他智慧与谋略的句子。(3)是范雎的行为。14.A.蔡泽的到来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15.B.与文意相反。16.(1)你曾经扬言要代替我作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3分)(2)范雎于是托言有病请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2分)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 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 "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十人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说的真对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