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②数险,行千-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②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③。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④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⑤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 而寡人死不朽乎: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
   ② 倍:同“背”,背后。  ③ 先王: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
   ④ 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
   ⑤ 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        多:称赞
B、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族:家族
C、其母尚织自若也             尚:还、仍然
D、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悉:全、都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为县,其实郡也
B、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
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D、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甘茂虑事深远的一组是( )
① 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② 挟韩而议,王必听之
③ 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④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⑤ 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武王想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重镇,不易攻取,而且此次军事行动又是劳师袭远,这些情况使得甘茂对此次出兵有所顾忌。
B、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甘茂想说明,国势的强大、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在于君王对臣子的支持、信任。
C、在与秦武王谈话过程中,甘茂举了曾参杀人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甘茂想向秦武王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D、甘茂虑事深远,在出兵之前已经考虑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这使得他最后得以保全自己,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秦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言而有信,堪称是一位贤君。
秦 与 赵 相 距 长 平 赵 军 固 壁 不 战 秦 数 挑 战 廉 颇 不 肯 赵 王 信 秦 之 间 秦 之 间 言 曰 秦 之 所 恶 独 畏 马 服 君 赵 奢 之 子 赵 括 为 将 耳 赵 王 因 以 括 为 将 代 廉 颇 蔺 相 如 曰 括 徒 能 读 其 父 书 传 不 知 合 变 也 赵 王 不 听 遂 将 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B(“同名族者”中的“族”是“姓”的意思。)
2、C(A项中“其实”是指“它实际上……”;B项中“反而”是指“返回并……”;D项中“不适”是指“不止”。)
3、D(①是乐羊说的话,与甘茂无关;⑤与甘茂有无远见无关。②③都是甘茂对后事的预料,体现出自己的担忧;④甘茂与秦王订约,正是出于对以后的考虑。
分析:“有远见”是指一个人能在事物发展变化之前,就对这个事物的发展趋向,本质变化做出精准、深刻的判断。甘茂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出兵之前的担忧与后文“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的事实相印证;他“与王盟于息壤”这一举动为后文保全自己,从而获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4、D(D项错在,秦武王对甘茂并没有始终坚持“用人不疑”,他也曾怀疑过甘茂,并把甘茂召回查问。)
5、秦与赵相距长平,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6、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布阵对抗,赵军坚守壁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也不肯出兵。赵王轻信了秦国奸细的话。秦国奸细说:“秦国担忧的事情,只有惧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作赵国将军啊。”赵王于是让赵括作将军,替代了廉颇。蔺相如说:“赵括只是能读他父亲的书籍笔记,不知顺应时局随机应变啊。”赵王不听从,于拜赵括为将军。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夺取周王室的天下,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物长期以来积聚在这,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背后有很多险患(隐患),要跋涉千里去进攻宜阳,实在太难了啊!我听说,张仪向西吞并巴、蜀,向北攻取河西,向南占领上庸,人们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的能耐,却称颂惠文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文侯拿出一箱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又拜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您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公孙衍这两个人,倚仗与韩国的关系(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这样的话大王就欺骗了魏国,而我又要受韩相国公仲侈的怨恨啊。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这样的贤德, 曾参母亲对他的信任,可是(只)三个人怀疑曾参,就使曾参的母亲不信任自己的儿子。现在我的贤能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参母亲对儿子的信任,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啊。”武王说:“我不会听信别人的非议,我们订立信约吧。”于是(甘茂)与秦武王在息壤订立信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国里,竞相到武王那里(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将要听信,因而召回甘茂进行警告,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下了宜阳。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