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注】① 晋侯:即晋文公重耳。重耳为躲避迫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 ② 介之推:晋国大夫,曾追随重耳在外流亡。 ③ 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父亲。 ④ 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晋国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亡:逃亡 B、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诬:诬陷 C、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效:效仿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B、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以儆效尤 C、言,身之文也 / 文过饰非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愿接受晋侯赏赐的爵禄,是因为他对晋侯不明忠奸,胡乱赏赐的做法感到不满。 B、通过介之推母亲的三次提问,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心儿子,更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晋侯不但不赏赐曾经追随过他的介之推,还将介之推逼走,可见晋侯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的卑鄙小人。 D、本文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图功名的高尚品行,突出赞美了介之推在荣誉、地位面前不居功自傲的谦让精神。 宋 人 有 耕 者 田 中 有 株 兔 走 触 株 折 颈 而 死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冀 复 得 兔 兔 不 可 复 得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韩非子·五蠹》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
答案
BBBB |
1、B(B项中,“诬”应解释为“欺骗”。) 2、B(B项中两个“尤”都译为“错误”。A项中前一个“主”是名词,译为“君主”,后一个“主”是动词,译为“主持”;C项中前一个“文”是名词,通“纹”,译为“花纹”,后一个“文”是动词,译为“掩饰”;D项中前一个“志”是动词,译为“做标记”,后一个“志”也是动词,但译为“记住”。) 3、B 4、B(A项错在,“上下相蒙,难与处矣”是介之推拒绝爵禄的真正原因;C项错在,文中并未体现晋侯将介之推逼走,而且,通过文章结尾晋侯的言行,可以看出晋侯并非小人;D项错在,本文突出赞美的是介之推不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5、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宋国有个耕地的农夫,(他的)田中有个树桩,(有一只)兔子跑来撞到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农夫)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他自身却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那些曾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赏给他。介之推说:“晋献公的儿子有九人,只有您还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国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血脉,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实际上是上天立的您,而那些人以为都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这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级赞美自己的罪过,上级还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我)难以与你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呢?”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还去效法,罪过就更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子的装饰品。身子都要归隐,为什么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是在追求显露自己呀。”他的母亲说:“能像你说的这样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吧。”于是母子两人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用这块地记住我的过失,并且表彰那些善良的人。”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晋侯①赏从亡者..”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