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游姑苏台记予再莅吴将四载①,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②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shí),妇子满田塍(chéng),泥滓被体,-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姑苏台记
予再莅吴将四载①,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②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shí),妇子满田塍(chéng),泥滓被体,桔槔(gāo)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迤逦过横塘③,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④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
山高尚不敌虎丘⑤,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乡。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⑥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⑦,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qiān)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⑧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⑨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⑩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浩淼⑾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⑿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⒀,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⒁、孙韦金、外孙侯晸(zhěng)。六日前,子至方应该北上⒂,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选自清·宋荦(luò)《西陂类稿》)
【注释】
①再莅吴将四载:宋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曾任江苏布政使,三十一年六月由江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任职地点皆在苏州,故云“再莅吴”。至作此文时的三十五年五月,将近四年。②胥江:苏州胥门外的一条河。③横塘:《姑苏志》卷一八《乡都》:“吴县……镇五。……横塘,去县西南十三里有柜塘桥,风景特胜。”④木渎:镇名,在江苏吴县西南。⑤虎丘: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北七里。上有虎丘塔、剑池、千人石、真娘墓等古迹。⑥薝(zhān)葡:栀子花。⑦炎歊(xiāo):热气。⑧胥台:即姑苏台,在姑苏山上。相会为天王阖闾叹差所筑。⑨汪钝翁:汪琬。《记》指《姑苏台记》,其中云:“台址皮面平衍,有方石中穿,俗谓吴王用以竿旌者。其旁石壁直下数十尺,矮松寿藤相盘络,类一二百年物。壁上流泉数处,汇为池,其泉清泓可鉴。池畔皆石坡,土人呼为‘小赤壁’。” ⑩震泽:即太湖。(11)七十二峰:太湖中有七十二座山峰。⑾浩淼:形容湖水深远广阔。⑿穹窿:山甸,在苏州西南。灵岩:山名,在吴县木渎镇西北。吴王夫差作馆娃宫于此,以安置西施,今灵岩寺即其故址。另有响屟(xiè)廊、吴王井、西施洞、琴台等古迹。高峰、尧峰:均为苏州西南郊太湖畔山峰名。⒀世法:世俗的礼法。无世法即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⒁幼子筠:宋筠,字兰挥,康熙进士,著有《绿波园诗集》。⒂子至:儿子宋至,字山言,康熙进士,官编修,著有《苇萧草堂诗》。他这一年往北京应顺天府乡试,只中副榜。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予再莅吴将四载
(2)山高尚不敌虎丘
(3)缘山麓而东
(4)颇讶不逮所闻
(5)类一二百年物
(6)时已薄暮
小题2:下列“之”与“怅然者久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之谓也
B.士大夫之族
C.顷之,烟炎张天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2)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⑧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
小题4:文章第二段写姑苏台近景,还感受到_______,第三段写远景,感叹_________,最有一段说赋诗纪事,怅然回应上文,以感慨贯穿全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1)到  (2)抵得上  (3)沿着  (4)及  (5)像,类似  (6)迫近
小题2:C
小题3:(1)我们看农夫在插稻秧,田间的畦埂上到处是妇女儿童,农夫满身都是泥沙,桔槔汲水的转动声与歌声相互应和,他们辛苦得非常厉害。
(2)登上山顶,只见是黄沙平坦宽广,南北有十丈多,东西几丈阔,想传这里就是姑苏台旧址,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么宏伟。
小题4:农民劳作的辛苦太湖壮观,帝王霸业的灭亡之快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我第再次到苏州任职将近四年了,一直想去探访姑苏台却没有结果。丙子五月二十四日,雨后,我们乘小船从胥江出了日晖桥,看到农夫在插稻秧,田间的畦埂上到处是妇女儿童,农夫满身都是泥沙,桔槔汲水的转动声与歌声相互应和,他们的劳作特别辛苦。小船缓缓地过了横塘,我们看到两岸群山郁郁青青,一片浓绿。不到木渎两里左右,我们由别的水港过了两座小桥,就到了姑苏台下了。
姑苏台山还抵不上虎丘山高,远远望去,仅仅是一座荒凉的小土丘罢了。我们下船乘上了竹轿,沿着山脚向东走,渐渐地看见了村落,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是虎丘、剑池。道路两旁生长着矮松和荆棘,栀子花点缀在这些植物之间,就好像星星点点的残雪,香气扑鼻而来。当时已经正午了,赤日炎炎,热气蒸腾,跟随的人都气喘流汗。我兴致更加高涨,撩起衣襟,鼓足勇气,如猿猱跳跃似地地轻松而上。登上山顶,只见是黄沙平坦宽广,南北有十丈多,东西几丈阔,想传这里就是姑苏台旧址,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么宏伟。
我的朋友汪钝翁在《记》中写到:“方石在中间穿孔,相传是吴王用以插旗杆挂旗帜的东西。”又记载“矮松寿藤,好像是一二百年的植物”。现在都没有了。只看见那太湖波涛翻涌,似有掀开天空吞陷太阳的气势,七十二座山峰在这广阔的湖水与天空之间忽隐忽现,环望穹隆、灵岩、高峰等高山,它们一一在胥台左右显现出它们的奇特。而吴王夫差当年企图称霸的事业消散埋没终成泡影,绝代美人西施也掩埋于黄土之下,想探问吴王夫差的遗迹,但山中没有能说清楚的人,不禁再三感叹。
从山北下来,到了云庵,庵小,有泉水,和尚贫寒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他们汲取泉水煮茶来进献给客人。山中刚采的杨梅,我们买了一筐,大家都饱吃一顿,还带着剩余的回到了船中。当时已近黄昏,吃饭以后,乘着风坐着小船而回。
陪侍探访的,有幼子宋筠、孙子宋韦金,外孙侯晸。六天前,儿子宋至正好北上应试去了,不能与我们一起游览。我赋诗纪事,惆怅了很久。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游姑苏台记予再莅吴将四载①,欲访..”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