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夫子当路于齐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夫子当路于齐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①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②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③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④微子、微仲、⑤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蹙然:不安的样子。②艴然:发怒的样子。③洽:遍及。④微子、微仲:纣王之兄。⑤王子比干、箕子:纣王之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当路于齐                      当路:当政
B.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许:答允
C.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流风:传统作风、教化
D.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假:假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文王何可当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B.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C.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D.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译文:
(2)以齐王,由反手也。
译文:
(3)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B
2.B
3.B
4.(1)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
(2)以齐国来称霸诸侯,好象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3)(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

1.许:振兴
2. B均表反诘语气;A为:认为/成为,变成; C代词,指纣王/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D取消句子独立性/这,此)
3. A何曾:怎么,竟然;B均为但是;C憔悴:受折磨;D中心:内心。
4.无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复兴吗?”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我怎敢与他相比?]’问者又说:‘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很不高兴,说:‘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公孙丑说:“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回答:“以齐国来称霸诸侯,好象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活了一百岁,仍然未能统一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然后统一天下,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于改变。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象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而且,圣贤君王未出现,从来没有像这样长久过;百姓在暴虐政治下的折磨生活,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饥饿的人不苛求食物,口渴的人不会选择水源。孔子说过:‘德政的流行,比通过驿站传达命令的速度还要快。’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所以说,只用古人的一半力气,却得到一倍的效果,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
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有大国的条件——商汤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文王凭百里见方的地方就称王了。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夫子当路于齐公孙丑问曰:“夫子当..”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