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注】①帷闼(tà),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端:方面
B.小信固人之心固:使……牢固
C.患已深而觉之觉:觉察
D.不幸而不悟幸:宠幸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D(幸:幸运)
小题2:C(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小题3:D(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搞乱国家,其祸害的根源要比女色之祸深。妇人,不过以美色惑乱帝王而已;而宦官的为害,就不止一方面了。这是因为宦官日常行事在帝王身边且和帝王关系亲密,其用心专一而残忍,能用小小的善言善行去迎合人意,能用小小的信义去使人深信不疑,从而使帝王对他既信任又亲近。等到帝王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再用祸福等利害去吓唬他并从而掌握他。这时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廷之上,而帝王以为与自己关系疏远,不像那些起居饮食和自己在一起、经常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关系很亲近的宦官那样可靠。所以帝王与经常在前后左右的宦官关系更加亲密,则与忠臣贤士的关系就更加疏远了,而帝王所处的形势也更加孤立。帝王形势更加孤立,则害怕灾祸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于是控制他的宦官的地位就更加牢固。帝王的安危系于宦官的喜怒,国家的祸患潜伏于宫闱之内,于是过去所谓可以依靠的宦官,现在竟成了祸患者。为害既深帝王才发觉,于是就同关系疏远的大臣们一起计划铲除一直在自己左右且同自己关系亲近的宦官。如果下手迟缓,则是培养祸患而使之根源更深;如果下手急切,则会导致宦官们挟帝王做人质。此时即便有极高智慧的人,也无法为帝王出谋。即使为帝王出了计谋而事实上无法付诸实施,即使付诸实施也无法取得成功。到了形势严重的时刻,则会双方两败俱伤。所以最严重的结果是亡国,其次是死人,从而导致奸雄得以乘机起事篡政,直至捕捉那些宦官及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死以使天下人心感到痛快而后止。从前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情形常常如此,并不是一朝一代的事了。
做帝王的人,本意不会想在宫廷之内培养祸患,而在宫廷之外疏远忠臣、贤士,祸害都是渐渐累积起来且形势使然的。帝王对女色的迷惑,如果不幸而不能醒悟,那么祸患马上就要临头了。假如他一旦醒悟,揪住她把她赶走就可以了。至于宦官的祸患,帝王即使想悔悟,而受形势的制约往往不能将他们除去,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因此说宦官之祸“深于女祸”,就是这个道理。帝王难道可以不以此为戒吗?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