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游三游洞记刘大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 大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可十二丈可:达到B.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刚好
C.山川之胜胜:美景D.美好不外见见:显现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穷山之巅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乳而下垂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小题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3分)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2分)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A
小题:A.
小题:A     
小题:B
小题:(8分)(1)(3分)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2分)(我们)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3分)(我)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小题:(可:大约) 
小题:( A.穷山:古意(文中)是两个词,穷,穷尽(走到尽头),山,山峰;今意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留连:舍不得离开。  C.相继:一个接一个。D.流离:流落。)
小题:(①②而:表修饰,地。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C.①动词,凭借;②动词,趁着。D.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小题:(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小题: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兀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磬声一般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也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有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上(人世间)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像我这样的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话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游三游洞记刘大出夷陵州治,西北..”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